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青海最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六月二十九日正式投入運行

二十九年磨一劍 引大濟湟有多“美”

2025年07月04日09: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圖①:黑泉水庫及周邊生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圖②:今年6月拍攝的石頭峽水庫。
  本報記者 曹繼煒攝
  圖③:今年6月拍攝的調水總干渠引水樞紐。
  本報記者 曹繼煒攝
  圖④:引水隧洞進口段全斷面硬岩掘進機施工現場。
  圖⑤:引大濟湟工程總布置示意圖。
  圖⑥:2023年12月,大通縣橋頭鎮,西干渠32號隧洞,工人在加緊作業。
  圖⑦:2022年4月,互助縣塘川鎮雷加堡村,工人在安裝田間配套項目管道。
  圖⑧:2018年10月,樂都區壽樂鎮陽關寺村北干渠二期,工人對7號隧洞進行掘進。
  圖⑨:大通縣青林鄉下陽山村,西干渠工程渡槽局部圖。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建設運行局提供

  服務農業
  北干渠二期通水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台子鄉下台二村村民種植的高原冷涼蔬菜喜獲豐收。
  本報記者 曹繼煒攝

  支撐工業
  引大濟湟工程為位於海東市的零碳產業園區提供水資源。
  本報記者 喬 棟攝

  涵養生態
  經總干渠調水,青海省西寧市北川河水量豐起來、風光美起來,北川河濕地公園成為文旅新名片。
  本報記者 曹繼煒攝

  6月29日,青海最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引大濟湟工程全面竣工驗收,整體投入運行。工程從祁連山腳下的大通河引水進入湟水流域,南北貫通大通河、湟水兩大流域,東西聯通西寧、海東兩市水脈。

  二十九年磨一劍,引大濟湟工程“美”在哪?

  美在保灌“解渴”。有“中華水塔”之稱的青海,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湟水流域人口佔青海的65%,耕地佔71%,規上工業總產值佔68%,水資源卻僅佔3.4%。工程投運后,惠及300多萬人口,將湟水北岸100萬畝旱地變為水澆地,徹底改變當地農民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歷史。

  美在攻堅克難。項目區處於青藏高原祁連山大斷裂帶,地質條件復雜、穿越高寒凍土,施工期間發生多次地震。冬季施工氣溫低,機械設備啟動故障率高達40%。建設者們迎難而上,解決了大跨度混凝土預應力渡槽結構、復雜地質和極端天氣、交叉作業等一個個難題。

  美在久久為功。引大濟湟工程點多線長面廣,由石頭峽水庫、調水總干渠、黑泉水庫、北干渠一期、北干渠二期、西干渠工程6個子項目組成,范圍覆蓋1州2市5縣(區)的75個鄉鎮。29年來,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最終迎來竣工投產的勝利時刻。

  (本報記者  龔仕建  喬  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4日 16 版)

(責編:王仁宏、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