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全區供電可靠率達到99.6%——
雪域高原用上穩定綠電


![]() |
華能藏木水電站。 |
西藏自治區海拔高、氣壓低、日照強,特殊的氣候條件,造就了獨特的能源資源優勢。這裡空氣相對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低,有利於發展光伏等清潔能源發電項目﹔豐富的水能資源,適宜大型水電站開發建設。而用好這些觸手可及的清潔能源,既有利於解決當地缺電問題,也能讓清潔綠電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華能加娃光儲電站、藏木水電站等項目現場,探訪雪域高原背后的用電故事。
一座水電站,成為藏中電網的“骨干電源”
從拉薩出發,驅車約3個小時,跨越蜿蜒的峽谷,便可抵達位於加查縣境內的華能藏木水電站。
站在高處遠眺,一座大壩格外醒目。在這裡,水流傾瀉而下,轟鳴聲經久不停。水流下落間的巨大落差,就是這座電站發電的關鍵。
“這是華能在西藏建的第一座水電站,也是西藏電網的第一座大型電站。”華能藏木水電廠廠長杜春忠告訴記者。
西藏被譽為“亞洲水塔”,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超2億千瓦,技術開發量超過1億千瓦。但在過去,這裡的水電開發程度並不高,水能資源利用較少。
與較低的能源開發利用率形成對比的,是當地持續攀升的用電需求。
伴隨生活水平提升、城(農)網建設改造不斷完善,當地居民對於電力的需求不斷增長。然而此前,西藏常常面臨缺電問題,尤其在冬季,西藏中部電網不時需要柴油發電廠來保障生活用電,一些單位還自備柴油發電機,部分牧民則依賴焚燒動物糞便取暖。凡此種種,既不利於環境保護,也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
“西藏是中國西電東送的重要接續基地。如果能把青藏高原豐富的水能資源利用起來,不僅能很大程度解決當地的用電問題,還能實現藏電外送,促使水電逐步成為西藏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杜春忠說。面對嚴重缺電形勢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國家批准開工建設藏木水電站。
走進這座水電站,主廠房裡,記者看到水電機組上正亮著運行指示燈。往裡探,水流沖擊著水輪機轉輪葉片,帶動發電機開始發電,將水流動能轉化為源源綠電。
“我們電站的選址主要考慮到西藏中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人口佔比較大,用電需求較高。從施工方面看,電站位於西藏中部電網負荷中心,地形地質條件、樞紐布置條件、施工條件都較好,水庫淹沒小,環境影響也相對較小。”杜春忠說。2014年11月,這座水電站的首台機組正式投產發電,不僅為冬季缺電嚴重的西藏電網注入了強勁電力,也逐步改變著西藏的用電格局。
“藏木水電站的總裝機容量達到51萬千瓦,機組可以快速啟停,匹配用電需求變化。”杜春忠說。10多年來,該電站保持安穩運行,成為藏中電網的“骨干電源”。電站正常運行期替代燃機電廠發電量23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油約41.8萬噸。
一個光儲電站,助力緩解電網“豐盈枯缺”的供需矛盾
西藏山南曲鬆縣,平均海拔4500米的加娃村山口,每當日光洒下,一排排光伏板便隨之“亮起”——這裡是華能加娃光儲電站。歷經13個月建設,今年3月,這座西藏已建最大光儲電站正式實現並網發電,能滿足約6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
“在高海拔地區建電站很不容易。”華能雅江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崔光澤告訴記者。加娃村空氣含氧量僅是平原地區的約60%,冬季低溫時,氣溫跌破零下20攝氏度。高海拔、低氣壓帶來的缺氧、強紫外線輻射、日內溫差大等問題,給施工帶來巨大挑戰。
“一方面,物資、材料和設備要從內地運到西藏,本身距離較遠,交通條件也較差。為此,我們根據工期提前規劃,做好項目管理,保証按期按質完成建設﹔另一方面,環境對施工人員的身體要求也較高,常常只能干一干,停一停,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不過,項目建設過程也很鍛煉人。基建期間,我們項目部組織了周邊300多名牧民接受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從‘放牧人’轉型成電站運維工人。我們招聘的一些工人,從咱們項目‘成功畢業’后,再到別的施工項目,基本就能當領隊了,工資漲了不少。”崔光澤說。
在高原建設光伏電站,有明顯的環境優勢。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對陽光削弱作用較小,當地的潔淨空氣透光性強,日照時長也較長,即便在冬季,只要不是大雪大雨天氣,光伏板都能吸收較充分的陽光資源,進而將其轉變為綠色電力。
“你瞧,我們用的光伏板都是雙面板,兩邊都可以發電,極大提升了發電效率。”站在距離地面約2米高的光伏板下,崔光澤向記者介紹,“以前,這些山坡更像是片片荒地。有了光伏板的遮擋,減少了地面水分流失,現在植物生長也比以前好多了,不時還能看到成群牛羊在板下吃草。我們也在計劃和一些研究單位達成合作,探索更多板下生態新模式。”
沿著一組組光伏板再往遠眺,記者看到一排排銀白色的鐵塔聳立山間。一處高地上,一座升壓站旁安放著幾座白色裝置﹔走近了瞧,能聽見機器運轉的陣陣低鳴。
“這是我們配套建設的儲能裝置,光伏電站白天發的電就暫時在這裡‘存起來’,等到夜晚用電需求大時再送出去,盡量避免電力浪費,保障用電穩定。”崔光澤說,未來,電站還將進一步擴建,助力緩解藏中電網“豐盈枯缺”的供需矛盾。
一項項電力工程,改變缺電地區用電格局
從“用不上電”到“用上綠電”,西藏用電格局的轉變,也是中國持續加強能源供給、堅定促進能源轉型的縮影。
時鐘撥回10年前。2015年,中國全面完成了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解決了400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在發展中國家率先實現了人人有電用。那時,世界上還有約8億人口無電可用,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巨大轉變的背后,是一項項電力建設投資工程的穩步落地。
以西藏為例,2014年11月,川藏聯網工程建成投運,意味著昌都孤網運行成為歷史﹔2018年11月,藏中聯網工程正式投運,青藏聯網工程和川藏聯網工程互聯,西藏正式邁入500千伏超高壓大電網時代﹔2020年12月,阿裡聯網工程建成投運,這是繼青藏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藏中電力聯網3條“電力天路”后,國家電網公司建成的又一項世界超高海拔、超大難度的輸變電工程。這項工程的投運,標志著全國陸路地區最后一個地級行政區域正式接入國家大電網,西藏由此邁入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74縣(區)的統一電網時代。
今天的西藏,一張張安全穩定的大電網覆蓋,將清潔電送往高原各處。數據顯示,目前,西藏全區供電可靠率達到99.6%,服務用電人口約370萬人。西藏電網用電負荷連年刷新歷史紀錄,年均增長15%,去年最高用電負荷達到276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54.17億千瓦時,是西藏自治區成立之初的近600倍。
西藏地區人民穩定用上綠電的同時,更多環境友好、利民增收的項目也在穩步運行。在山南市,華能雅江公司積極推進水電站渣場復墾的同時,通過吸納農牧民用工等,累計為當地百姓創收超380萬元﹔在西藏建設最早、目前規模最大的魚類增殖放流站——華能雅江中游魚類增殖放流站,一池池小魚自在游動,待到生長成一定大小,便可將其放流自然。距此不遠的藏木水電站,已連續11年累計放流各類雅江特有魚類174.2萬尾,魚類的增殖放流,有效維持了雅江種群數量的穩定。
華能雅江公司執行董事李超毅表示,將持續做好西藏地區的清潔能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助力當地群眾“用綠電”“用好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