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綠色瓊中捧起“金缽缽”

敬 知
2025年09月16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海南瓊中黎母山高大雄渾、氣勢磅礡,常年雲霧繚繞。
  樊瑞林攝(人民圖片)

  海南瓊中農戶在林間套種粽葉。
  盤志強攝

  海南瓊中黎母山鎮握岱村發展起“林下+虎奶菇”產業。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海南瓊中的熱帶雨林裡,一件件“稀罕事兒”正悄然上演——檳榔樹上開出鐵皮石斛白花、橡膠地裡挖出虎奶菇、林地裡五角豬奔走覓食……

  這些“稀罕事兒”已讓瓊中的林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聚寶盆”。近年來,瓊中聚力發展林下經濟,目前總面積達24.24萬畝,總產值3.74億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飯碗”。

  

  綠海筑基

  林下空間蘊潛能

  用兩個字形容一下瓊中的生態?

  “綠海!”瓊中本土攝影師小符翻看著相機裡的照片,不假思索地回答,“在瓊中,大地就像披著一件‘綠袍子’。”小符的鏡頭裡,滿目蒼翠的林蔭之美訴說著瓊中的生態底色。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中部,是島中的生態核心區,擁有高達86.17%的森林覆蓋率,享有“綠色寶庫”“海南心肺”“三江之源”等美譽。瓊中境內的五指山、黎母山、吊羅山、鸚哥嶺等國家公園片區,共同構筑起堅固的生態環境屏障。

  “過去,我們隻知道守著這綠水青山,日子過得很拮據。”小符感嘆道,“如今不同了,這雨林裡真掘出了‘金缽缽’!”在他看來,守護好這片生態根基是立身之本,而挖掘林下空間,正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勝勢的關鍵一步。

  早在脫貧攻堅時期,瓊中就將目光投向“林下”,著力推廣發展“林下+益智”種植模式。“那時候,縣政府按照每畝500元發放益智種植補助。”瓊中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至2021年期間,全縣共計發放656.9萬元,惠及農戶1588戶。”這一成功實踐,為林下經濟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立足豐富的森林資源稟賦,瓊中科學規劃布局,不斷拓展林下經濟業態,著力構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景觀利用等復合型產業體系,形成了“林+藥”“林+菌”“林+果”“林+旅游”等“1+N”發展模式,讓林下生態的“含綠量”逐漸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含金量”。數據顯示,瓊中林下經濟總面積達到24.24萬畝,其中林下種植面積16.64萬畝,林下養殖面積4.17萬畝,森林景觀利用面積3.43萬畝。

  多元賦能

  特色產業結碩果

  在瓊中紅毛鎮羅擔村委會黎湊村,面積約8000畝的天然林(三角楓)下,連片種植的益智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每畝能增收約1000元。”農戶說,作為黎苗南藥,益智藥用價值高、需求量大。

  瓊中具有豐富的藥材資源,近年來將“林下+南藥”種植作為核心發展方向之一,大力推廣益智、草豆蔻、石斛等黎苗藥材的種植。2024年,瓊中發布了《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醫藥苗醫藥保護與發展條例》《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南藥黎藥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等文件,加大對黎苗藥材種植的政策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底,瓊中林藥種植面積達14.82萬畝,佔林下種植面積的89%,產值約1.7億元,成為林下經濟的支柱產業。

  林下經濟的活力同樣體現在其他特色作物的開發上。走進瓊中黎母山鎮大邊三揚信農機粽葉專業合作社,林間彌漫著粽葉特有的清香。“我們採用林草復合種植模式,引導大家在橡膠林間套種粽葉。”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種植面積達5365畝,年產值1040萬元,帶動農戶實現增收致富。”合作社還成功注冊了“黎漢子”商標,進一步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瓊中林下經濟的版圖遠不止於此。

  在林下種植方面,重點發展林藥(益智、草豆蔻)、林草(粽葉)、林果(人參果、鳳梨)、林菌(菌菇)﹔在林下養殖方面,重點發展林畜(五角豬)、林禽(雞)、林蜂(中華蜜蜂)﹔在森林景觀利用方面,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

  多元的產業發展業態,賦予瓊中林下經濟以強大活力,鋪就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計劃到2030年,有序擴大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模,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到54.27萬畝,年產值達到13.31億元。”瓊中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

  創新驅動

  全鏈升級煥活力

  如何提升林下經濟的內生動力?創新,正是驅動產業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這種創新驅動,貫穿於技術研發、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設等關鍵環節。

  在黎母山鎮握岱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一排排白色菌包被村民們種在橡膠樹、檳榔樹下。“3個月就能收一次,這些虎奶菇出菇大小均勻,能賣個好價錢。”當地村民說,“村裡能種出這樣的好產品,全靠技術的支持。”

  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在握岱村創新研發食用菌栽種技術,成功推廣種植虎奶菇食用菌,並開展“林下覆膜種植技術”培訓,通過挖掘排水溝防菌包腐爛、覆膜控溫控濕、菌核冒土時及時覆土促生長等關鍵技術,顯著提高了虎奶菇種植的成活率和產量收益。

  要種得好,更要賣相好、賣得好。

  在海南灣嶺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展示中心,展示櫃上整齊擺放著益智酒、虎奶菇干菇、益智仁等產品。“園區的精深加工能力,有效解決了林下經濟初級產品保鮮難、附加值低的問題,讓‘山珍’更好地走向市場。”園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海南中部唯一的省級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目前園區已成功引進南藥加工、椰子食品加工等40個優質項目,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延伸林下經濟產業鏈。

  想要賣得好,品牌建設是重中之重。瓊中積極打造“瓊中好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提升“瓊中五腳豬”“瓊中蜂蜜”等具有地域特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讓瓊中的林下“山珍”真正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研“綠”為墨,執“林下”筆,一幅生態富民的新畫卷正在瓊中大地徐徐展開。

(責編:王連香、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