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三峽大學生態水利學和魚類過壩技術專家石小濤——

幫魚兒過壩 護大江生態(自然之子)

本報記者 田豆豆
2025年10月15日06: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物小傳

  石小濤,男,出生於湖北黃岡市紅安縣,三峽大學水生態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生態水利學和魚類過壩技術。

  

  說起與長江魚類的緣分,三峽大學水生態研究院院長石小濤(見圖,三峽大學供圖)笑著說:“有同行說,我是研究魚的裡面最懂水利的,研究水利的裡面最懂魚的。”

  基於跨學科優勢,16年來,他用研究成果幫助長江裡千萬條魚兒翻越水壩,順利實現洄游、繁衍等。

  研究“魚道”,聚焦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石小濤出生於湖北黃岡市紅安縣,家鄉雖不挨著長江干流,但有長江支流流經。小時候,石小濤就常在小河、池塘邊玩耍,對大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高考后,他主動填報了華中農業大學,學習水生生物相關知識。不少親戚朋友說:“這孩子,好不容易可以跳出農門,怎麼又要跳回來,准備畢業了回家養魚?”

  石小濤不為所動。熱愛是研究的基礎,從本科讀到博士,石小濤“如魚得水”。后來,隨著他的研究方向從水生生物轉向了水利工程,著眼點從傳統水工逐漸轉向了“生態水工”。

  2009年,位於湖北宜昌市的三峽大學向他發出邀請,時任校黨委書記劉德富對他說:“過去我們都是研究如何建設水利工程,現在要研究如何讓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劉德富告訴他,當時國內的水利工程建設中,迫切需要的一個研究方向就是“魚道”研究。“三峽大學位於長江邊、葛洲壩與三峽大壩附近,研究魚兒過壩的魚道,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與我的專業非常契合。”石小濤欣然應邀,選擇了三峽大學的這一最新研究方向。

  野外實驗,尋找魚兒翻越大壩的更優方案

  長江魚類眾多,中華鱘是一種洄游產卵的魚類。為了保護、補充中華鱘資源,湖北宜昌、荊州等地每年都會舉行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將人工養殖的中華鱘放歸長江,今年4月就有超22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

  除了增殖放流,水利工程中的魚道建設也越來越被重視。200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明確規定:“在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通航或者竹木流放的河流上修建永久性攔河閘壩,建設單位應當同時修建過魚、過船、過木設施,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准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妥善安排施工和蓄水期間的水生生物保護、航運和竹木流放,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水壩上要建過魚設施,究竟怎麼建?許多建設單位並不清楚。石小濤便把一個個建設工地變成了實驗室,從雪域高原到西北邊陲,石小濤帶領團隊走訪了幾十座水電站,足跡遍及西藏、四川、貴州、新疆和青海等地,累計行程超4萬公裡。

  “我們通常是用卡車把實驗設備從學校搬運過來,在長江邊、工地旁搭帳篷,建野外實驗室。”石小濤說。研究發現,魚兒過壩通常需要逆流而上,水壩過高的話,就算有一條直接的通道,魚兒也游不上去。所以魚道裡通常設有一塊塊擋板,分級緩解水流壓力,幫助魚兒以“之”字形向上游。“每一片水域的魚類品種不同,游動的能力不同,水溫、流速、漩渦狀態也不同,所以我們要科學監測各項數據,還要採集當地魚種,放入模擬自然水流的設施裡做實驗。”石小濤說,“每一級通道要設計多高、多寬,過魚才能又多又好?需要不斷尋找更優方案。”

  近年來,石小濤率團隊探索將數字化技術引入魚道設計中,但他和團隊成員仍然一年至少有3個月在野外開展實驗。“大自然千變萬化,數字化模型只能輔助,並不能完全代替野外現場實驗。”石小濤說。

  投身科普,在更多人心中種下長江大保護的種子

  “我們分組執行任務,1組負責測量水文數據,搜集長江江豚的聲吶信號,2組負責用望遠鏡監測江面魚群變化情況,3組負責記錄數據……”9月初,在三峽大壩旁的魚道監測站,石小濤的獨創課程《長江大保護創新實踐》又開講了。這堂經常開在長江邊的選修課,每學期都能吸引來自水利工程、環境工程、法學等10多個專業的100多名同學報名。

  “實踐教學是這門課程的初衷。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讓學生們親近大自然,認識長江江豚等水生生物,在他們心裡種下長江大保護的種子。”石小濤說。

  除了授課,石小濤還組建志願服務隊,打造“長江大保護”主題科普賬號,帶領學生和志願者通過多種方式向公眾傳播長江大保護的知識。“長江禁漁后,長江宜昌段的長江江豚多了,不少群眾也很喜歡長江江豚。但有人會用無人機近距離跟拍長江江豚,甚至投喂長江江豚,這些都不利於長江江豚的保護。通過我們的科普宣傳,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投喂現象少了。”石小濤高興地說。

  打開石小濤的科普賬號,《魚兒怎麼過壩?》《長江生物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什麼?》等科普視頻生動有趣,吸引了不少觀眾。其中《魚兒怎麼過壩?》2024年9月獲得湖北省科普短視頻大賽(社會組)一等獎。

  “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增強生態意識,自覺保護長江生態。”石小濤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5日 15 版)

(責編:趙欣悅、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