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潤三鎮 城通九州


點擊播報本文,約
51個集裝箱經長江運輸,從安徽安慶到達湖北武漢陽邏國際港,無縫銜接碼頭的鐵路專用線,經“水轉鐵”抵達香爐山站,隨后通過中亞班列開往哈薩克斯坦——今年8月,香爐山站正式成為湖北第二大中歐(中亞)班列始發站。
“這趟班列首次採用‘直接報關、無需中轉、一票出海’的鐵水聯運模式,火車開進港口,集裝箱無縫‘換乘’。”香爐山站站長王保紅說。
武漢,長江與漢江交匯處,承東啟西、接南納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稱。近年來,武漢加快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向新時代“九州通衢”不斷邁進。
向東而行,距離武漢市中心70多公裡的鄂州花湖國際機場,每到凌晨,停機坪依舊燈火通明。整齊排列的飛機下,穿著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員將機上貨物卸下,運往倉庫,再轉運到全國和世界各地。
“貨到花湖快,隔日達全球。”鄂州花湖國際機場開創的“空空中轉”方式,將國際轉國際貨物的通關轉運時間縮短至5小時。“出口‘自動運抵’,實現秒級放行,進口生鮮‘極速通道’,支持運輸途中預清關,最快2小時就能出港。”鄂州空港貨運有限公司貨站管理部負責人劉晨璐說。
立足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以客為主、鄂州花湖國際機場以貨為主,武漢圍繞打造“九州通衢的開放支點”,正奮力把航空“雙樞紐”打造成“空中出海口”。
“我們做好運輸保障,讓人流物流展現活力,國際運輸更暢了,客流強度更大了,物流成本更低了。”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賀敏介紹,截至今年6月,花湖國際機場累計開通貨運航線100條,天河國際機場在營客運航線210條,武漢初步構建起輻射全球的客貨運航線網絡。
除了統籌水、陸、空交通網等基礎設施“硬聯通”,武漢也在不斷深化改革,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軟聯通”,加速成為內陸開放高地,加快融入世界經濟版圖。
在武漢蔡甸區的中德國際產業園普旭武漢工廠生產車間,工人們手持工具,將零件裝進真空泵半成品裡,當組裝完成的真空泵產品下線,會被立即送至一旁的自動化測試平台進行質量檢測。
普旭集團武漢工廠於今年7月投產,首期佔地70畝。“從項目立項時的高效審批,到政策紅利‘免申即享’的精准觸達,武漢為我們提供了‘全速推進’的政務服務保障,這樣的開放姿態讓我們敢投、願投。”普旭集團武漢公司總經理吳飛表示,集團將立足武漢,輻射全球,將武漢打造成集團全球戰略的關鍵支點。
關注武漢、投資武漢、扎根武漢,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外資企業關心的重點。向內看,目前,武漢市已建立市級外企圓桌會議制度及時回應外企關切﹔實施外企服務專員制度﹔全面實行外商投資企業開辦“1050”標准,實現一次申報,0.5天辦結,0費用。
向外看,針對從事跨境電商的企業,武漢發布了《2025年武漢市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措施》,從提升口岸通關效率、助力開拓海外市場、降低跨境貿易成本等方面制定21項具體舉措,建設了武漢國際貿易數字化平台,從線上到線下助力武漢企業出海。
一組數據顯示了武漢開放輻射力在不斷增強:上半年,武漢市進出口總值2142.7億元,同比增長22.3%,這一增速高於去年同期13.6個百分點。
“面向‘十五五’,我們將深入實施樞紐提能戰略,著力打造多元暢通的全球貿易網、互利共通的開放合作網、協同融通的區域協作網和全域聯通的立體通道網。”武漢市商務局局長余力軍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