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辰山中心——
1億粒種子,這樣“備份”(美麗中國)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核心閱讀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位於上海辰山植物園的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辰山中心,是華東地區植物遷地保護的重要場所,近日庫存飽滿種子總量突破1億粒。這些珍貴的種質資源,將為未來的物種恢復、復壯與研究提供支撐。
入冬后的上海辰山植物園,色彩斑斕。
園內有處30平方米的“生命寶庫”,是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辰山中心(以下簡稱“辰山中心”)種子冷庫。
近日,這裡傳出好消息:辰山中心庫存飽滿種子總量突破1億粒,來自159科785屬1950種野生植物,其中包括323種中國特有種和68種珍稀瀕危植物。
“這些種子,是我們留給未來的‘生命備份’”
1億粒種子意味著什麼?
“1億粒種子對辰山中心而言是節點性成果,說明辰山中心已具備一定規模的採集網絡和協作組織能力,能夠保存大量基因信息,為未來物種的恢復、復壯與研究提供支撐。”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館長葛斌杰說,“這些種子,是我們留給未來的‘生命備份’。”
為何要為野生植物種子建造這樣一座“寶庫”?答案寫在日益嚴峻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中。
“物種一旦滅絕,其攜帶的獨特基因資源便會永遠消失,這不僅是該物種的終結,更可能切斷我們未來應對疾病、氣候變化的重要基因來源。”葛斌杰介紹,自然界中的“頑拗型種子”,比如一些水生植物、熱帶雨林植物的種子不耐脫水、低溫,難以通過種子庫長期保存,其余大部分“正常型種子”可採用干燥低溫的方式在冷庫中長期保存。建設種質資源庫進行遷地保護,與就地保護形成互補,讓生物多樣性有了多重保障。
“氣候變化、棲息地破碎化等對植物生存構成巨大壓力,當野外種群發生衰退或瀕臨滅絕時,這些遺傳來源都標記清晰的‘沉睡’種子就能被喚醒。”辰山中心負責人鐘鑫說,這些野生植物種子也是科研的重要資源,抗癌藥物發掘、抗逆基因、耐鹽鹼品系等重要科研突破,很多來源於野生植物種質資源。
“這些種子,是經過8年跋涉,從17個省份45個市100個縣‘請’回來的寶貝”
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始於科研人員跋山涉水的艱辛採集。
“這些種子,是經過8年跋涉,從17個省份45個市100個縣‘請’回來的寶貝。”葛斌杰說。
2023年夏,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易貢鄉的原始森林深處,一場特殊的“攀登”正在進行。
鐘鑫和同事們的目標,是攀上高達101.2米的藏南柏木,研究採集樹的種子和上面的附生植物。
鐘鑫回憶,高空中,身體隨風搖擺,腳下是萬丈深谷,但當他看到不同高度樹冠上附生的蘭花、苔蘚、鬆蘿等構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時,恐懼被興奮取代,“每寸樹皮都是一個新世界!”
這次科考,不僅精確測量了巨樹高度,更帶回了近5000粒藏南柏木種子。如今,這些種子萌發出的500多株新苗,未來計劃分送全國植物園進行遷地保育實驗。
“種子的採集,是科學、經驗、毅力、運氣的結合。”葛斌杰說,種質資源庫建立之初,他們就著手培養採集員隊伍——或是當地保護區的護林員,或是植物愛好者。
採集只是第一步。種子返回辰山中心后,要經過更為精細的“入庫體檢”和處理。在種子處理實驗室,技術人員對新採集的種子進行清理、干燥、計數和活力檢測。
“不是所有種子都能入庫。”實驗室負責人說,“隻有飽滿、健康的‘正常型種子’,才能獲得長期保存的‘門票’。”每份種子入庫,必須配套臘葉憑証標本、野外數據、DNA材料和圖像等一套完整的科學數據檔案,確保其“身份”明確、來源清晰。
通過檢測的種子,被分裝進密封的玻璃瓶或鋁箔袋,貼上二維碼“身份証”,最終被送入零下20攝氏度的冷庫。在這裡,低溫干燥的環境,能讓種子壽命延長至數十年甚至數百年。
“我們和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簽訂了備存協議,種子活動庫設在辰山中心,基礎庫在昆明。1億多粒種子,部分存放在昆明的基礎庫裡。”葛斌杰說,活動庫的種子會被頻繁拿出來做萌發測試或分發共享,基礎庫則是備份,隻有當活動庫的種子沒有了,才會動用基礎庫。
“種子上太空只是序幕,回歸地面后的篩選、培育才是重頭戲”
保存不是終點,讓這些“深睡”的寶藏蘇醒並開展種子生態學、群體遺傳學和保育生物學研究,服務於生物多樣性保護,才是種質資源庫的使命。
辰山植物園后場苗圃,恆溫約20攝氏度。這裡培育的,是一批特殊的種子——它們曾搭乘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遨游太空。
太空育種利用宇宙特殊環境誘導種子基因變異,有望獲得性狀更優的新品種。辰山中心送上太空的種子,聚焦觀賞和藥用植物,如繡球、鼠尾草、丹參等。
“種子上太空只是序幕,回歸地面后的篩選、培育才是重頭戲。”辰山植物園園藝景觀部工程師黃艷波指著一盆盆鼠尾草苗說,這些從太空帶回來的種子,如今已長出翠綠葉片,有的甚至開出了花。
“繡球若能通過太空育種延長花期、增強抗逆性,未來城市綠化將有更多選擇﹔丹參、益母草等藥用植物,則可能培育出更高藥用成分含量的新品種,為心腦血管疾病治療提供新藥源。”鐘鑫展望。
今年9月,辰山植物園舉辦了名為“百種風行”的種子展,展示了超過200種靠風力傳播的種子,其中不乏望天樹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種實。展覽一角,一個透明展盒內陳列著曾遨游太空的種子樣本。這些“太空旅客”,激發著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
除了太空育種和面向公眾的科普活動,種質資源已直接服務於當下。辰山中心的種質資源向全國開放,每年都有數十家科研機構申請用於科研的種子和DNA材料。他們利用辰山中心的種質資源,開展植物系統學、植物地理學研究,以及遷地保育試驗。
在生態恢復、濕地修復、城市生物多樣性建設中,辰山中心保存的種質資源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2019年辰山植物園科研人員發表的新物種張家界鼠尾草,保藏的種子擴繁后進行野外種群重建和恢復,並在園藝中應用。
“隻有參與了採集和種子庫建設,才深知我國植物資源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我國系統性開展野生植物種子收集工作起步較晚,還有很多物種等待大家一起保護好、延續好。”葛斌杰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