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问题反弹回潮(来信调查·反馈) 1月18日,本报读者来信版刊发《坚决遏制种茶毁林行为》,报道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村民种茶毁林、破坏生态的问题。 报道刊发后,云南省林草局高度重视,积极与省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沟通衔接,表示将认真总结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举一反三、强化监管,健全长效机制,保持高压态势,严防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问题反弹回潮。
黄河神仙湾 看白鹭翩翩 黄河神仙湾的白鹭翩翩黄河神仙湾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供图小时候,从诗圣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对白鹭有了认知;长大后,在黄河神仙湾,才观赏到“万只白鹭舞翩翩”。黄河神仙湾,位于河南洛阳新安县石井镇东北隅,黄河之滨、万山湖畔、黛眉山麓。
生态环境部发布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人民网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余璐)28上午,记者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已发布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新版报告表自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为落实新形势下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要求,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建设项目环评改革,服务中小企业,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格式及编制技术指南的通知》。
宁夏:母亲河更美 塞上产业兴
2020年11月,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石嘴山市,这个贺兰山下曾一度陷入资源枯竭的工业老城,在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建设上走在前列,在保障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上见实效,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水利部部署南方抗旱工作 已派工作组赴受旱地区指导抗旱 人民网北京1月27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水利部获悉, 26日水利部举行会商,分析研判南方地区雨情、水情和旱情发展形势,安排部署南方地区冬春季抗旱保供水工作。 会商认为,2020年10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大部、西南南部等地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7成,其中浙江、广东等省偏少6成以上,尤其是降雨分布很不均匀,气象干旱较为严重;当前浙江、广东等省水库蓄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部分中小型水库水位接近或低于死水位。
绿色建筑打造低碳城市 城市是绿色低碳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十年前,中国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低碳试点城市带动作用显著,在大连、三亚、贵阳、南昌、南宁等试点城市带动下,很多非试点省区、城市积极寻求碳排放峰值和实现路径,这对实现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意义重大。
青海生态扶贫带动农牧民增收 本报西宁1月24日电 (记者贾丰丰)日前,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青海累计安排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保护与建设等项目资金222.1亿元,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2116.4万亩,带动近200万人次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通过“生态保护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四套组合拳,青海省将生态资源管护同生态公益性岗位开发紧密结合,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4.99万人从事林草资源管护,5年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9.6亿元,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三江源地区达到2.16万元,带动近18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绿色发展 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江河更清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回眸2020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一幅山青水绿、江山如画的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推动环境协同治理 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江三角洲 人民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余璐)近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的《规划》,旨在聚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小水塘变身湿地公园(侨乡新貌) 近日,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岜公塘湿地公园景观亮化工程调试完毕,昔日水塘经过改造提升,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柳江区岜公塘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600余亩,是柳州市重大项目之一,是集湿地、观光、赏花、游玩为一体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近日,水利部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