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喀斯特山体被过度开采 广西柳州展开恢复治理

本报记者 谢振华
2015年09月09日00: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07年,治理前的银花山。
  黄海龙摄

  2015年,治理后的银花山。
  本报记者 谢振华摄

  核心阅读

  柳州,又称“龙城”。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在市区随处可见,曾是柳州一景。然而,上世纪70年代以来,柳州20多座喀斯特石山被采石场“蚕食”,成为道道“城市伤疤”。如今,柳州痛下决心整治恢复,但破坏容易,恢复太难。

   

  驾车途经航银路,柳州市民罗远会习惯性地向银仔山望去。因为采石场过度开采,这座石山几乎被削掉了半边脸,岩石裸露、崖壁残破。

  在罗远印象中,采石场已关停十余年,但银仔山之“伤”,至今未愈。在一片绿色中,“惨白”的银仔山格外刺眼。“这里是柳州南进城的必经之处,太损形象了。为什么不拾掇拾掇呢?”罗远说。

  其实,早在2007年,柳州市便已下决心整治采石场,并对山体修复治理。只是,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满目葱茏的石山,开采后乱石裸露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柳州,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让柳州形成“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独特景观。

  上世纪70年代前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提速,柳州城市建设、造房修路等需要大量石材、石料。在此背景下,大大小小的采石场应运而生。

  “那时候,规划意识不强,对矿山的管理不够严格。采石场往往依山而建、就地取材,造成市郊四面八方、东西南北都有采石场的格局。”柳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肖慧坦言。

  张存立是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多年来一直关注柳州采石场。据他和同事调查统计,柳州市区共有石山83座,被开采山体达22座。拿出一组航拍照片,张存立痛心地说,环绕柳州市区的群山,被星罗棋布的采石场一点一点“蚕食”了。

  当时,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有效监管,采石场开山炸石随意粗放,山体破坏严重。

  采石场大都采用低成本的高台段开采方式,停采后坡面高度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坡度达70多度,高陡峻峭,形成危岩,极易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采石场点多面广,开采不规范,对山体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石山绿植生态系统本就脆弱,一旦破坏,再难恢复。满目葱茏的石山,经过开采,往往乱石裸露,一片狼藉。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往处于远郊的采石场,渐渐成了市区的一部分。任由其存在,既不安全,又有碍观瞻。此外,柳州市提出要开展‘青山绿水,碧水蓝天’工程,由工业城市向山水宜居城市转型,这些‘城市伤疤’的存在,与城市定位格格不入。”肖慧说,对城区采石场的整治、恢复,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整治乱象、规范开采,不欠历史旧账

  “坦白说,采石场山体破坏,是历史遗留问题。”肖慧说,“市委、市政府不回避不遮掩,下了大气力来还这笔‘欠账’。”

  肖慧介绍,2007年5月,柳州市政府印发《柳州市采石场整治及山体修复绿化工作方案》,决定对采石场进行整治,并对已关闭、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裸露采石场山体绿化修复。

  整治乱象,规范开采。严控采石场总数,清理调整原有采石场,实现基地化定点集中开采,改变以往“小、散、多、乱”乱象。一方面,在市区周边划定柳北石碑坪、柳南太阳村、阳和扛山等建筑石料集中开采基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开采。如此,既保证建设石料供应,又避免大面积破坏自然景观;另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方式,把采石场向集中开采区聚集。截至2012年,城区采石场数量由原来的22个减少到4个。“目前,市区所有采石场均已关停。”肖慧说。

  “治理大体可分为两个步骤:先清理危岩,稳定山体,消除安全隐患;再恢复绿化或人工造景。”柳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管理科科员黄海龙介绍。

  按照《方案》,石山之伤有三种“疗法”:

  植绿。通过土木工程,在山壁上建板槽种植池,回填土,种绿植。或者将混合有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固化剂等厚层基材,喷射到岩面,由其慢慢长出绿植;

  造景。因势利导,根据采石场所处环境,因地制宜,建公园、瀑布、雕塑等人工景观进行修复;

  涂料。在不适宜绿化的岩面,采取生态涂料喷涂施工工艺,使原来灰白的岩石面逐步恢复到原有自然色。

  目前,柳州已对燎原路白面山,桂柳路金银山、银花山,静兰路与西江路交汇路口金鸡岭、龙潭路鸡窝洞等地质灾害隐患重大、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采石场,进行了治理绿化,成效日显。最早开展治理的白面山,地处市中心,从燎原路望去已是绿意盎然,完全看不出“伤口”所在。同样,金银山、银花山的“伤口”,正慢慢愈合。

  量多面广、专业性强、资金匮乏等成为治理难点

  “因为种种原因,项目总体进展缓慢。” 尽管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肖慧坦言仍面临诸多困难。

  日前,记者在太子山采石场治理工程现场看到,经过多年开采,该山已被“削掉”半边脸。停采后,宕面高直险峻,坡面已布满脚手架,不少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在峭壁上紧张作业。

  “今年4月19日动工以来,共清理危岩2300多立方米。”项目安全员陆志波介绍,目前已完成防护网、脚手架搭建等工程,马上将进入绿化部分。

  然而,没有土壤,陡峭的岩石上怎么种绿植?工作人员介绍,先用电钻在岩石钻孔,植入钢筋;以钢筋为依托,用混凝土砌成板槽;待板槽硬化,回填种植土。如此,形成一层层“空中苗圃”。

  种什么合适?目前大多选择石山榕、小叶榕、爬墙虎等易生、耐旱植物。一年养护期,绿植成活率达90%才算合格。所以石山之上,建有一个45立方米的蓄水池,并布管至每个板槽,确保植物供水。

  “作业,都在悬崖峭壁上;材料,只能用卷扬机送上去。危险与难度,可想而知。”陆志波说。

  此外,在肖慧看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丧失了最佳治理时机。“原来位于郊区或较偏僻的采石场,现已处在交通要道或闹市区。随着时间推移,治理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肖慧说。东化斧头山采石场治理工程、楼梯山采石场治理工程,都因工程爆破影响周边群众,一度停工;市政采石场北区治理工程,因爆破安全距离不够,迟迟无法进场施工。

  “治理还涉及发改委、公安、安监、环保、交管等多个部门,单靠国土一家协调推进,很难形成合力。”肖慧指出。

  “需要恢复治理的山体,量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治理施工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工期长;采石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属于野外高危作业,专业性强,技术难度高,此外还有资金缺乏的问题。”黄海龙分析说。2009年柳州市政府批准实施的首批11座采石场治理工程,仍有5座尚未完工。要让伤痕累累的山体恢复昔日生机,显然,道阻且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9日 13 版)

(责编:王子侯、乔雪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