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环境改善
在野鸭湖栖息的候鸟。 |
苍鹭。 |
大雁。 |
核心阅读
位于北京延庆县的野鸭湖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经此停歇的候鸟达10万只。近年来,延庆县完善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管理效能,极大促进了野鸭湖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
大天鹅刚着陆就欢快地叫个不停;灰鹤一群群飞落到水边,鸣叫声此起彼伏……进入深秋后,这样的情形每天都在北京延庆县的野鸭湖湿地出现。“因生态环境良好,每年迁徙季在野鸭湖停歇的候鸟达10万只。”野鸭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雪梅告诉记者。
核心区封闭管理后,野鸭湖生态逐渐修复
据介绍,全球共有八大候鸟迁徙通道,经过中国境内的有3条,其中,途经北京的只有“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在这条唯一途经北京的迁徙路线上,野鸭湖是候鸟南北迁飞的重要中转站,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候鸟南下越冬;到了次年2、3月份,又会从南方飞回。
野鸭湖湿地属于内陆型人工与自然复合湿地,主要由修建官厅水库后形成的滩涂淹没区构成。上世纪90年代,官厅库区受到严重污染,水库周围滩涂淹没区的湿地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污水横流、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为了保护野鸭湖湿地,1997年,延庆县在这里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移民搬迁,将6873公顷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当年年底, 野鸭湖核心区实行了封闭管理,所有种植养殖活动一律停止。到2000年底,由于保护效果显著,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野鸭湖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
10年间,野生鸟类增加了62种
今年10月公布的《北京野鸭湖湿地新增鸟类名录》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野鸭湖的鸟类种类从233种增加到了295种,10年间增加了62种。而1997年保护区成立时,鸟类仅有150多种。
鸟类增多的原因何在?野鸭湖国家湿地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孙胜利认为,首先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其次是保护区充分利用首都的区位优势与科技优势,形成了针对不同区域的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恢复技术和方案,累计恢复退化湿地两万亩,扩大了水禽栖息地。保护区还实施了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课题“北京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恢复了包括香蒲、扁秆藨草等在内的其他湿地植物优势种。
“一到冬天,大伙儿就特别忙。”鸟类观测员方春告诉记者,到了冬季野鸭湖的气温比延庆县城还要低几度,园区众多男员工都到户外巡查、值守,确保24小时有人“站岗”,确保在延庆“打尖儿”的鸟类顺利迁徙和安全越冬。这么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方春和他的同事每天巡视都要走上20多公里。正是因为工作人员平时对鸟儿的生活习惯、聚居地等都了如指掌,才使野鸭湖成为候鸟温暖的“加油站”。
这里成了没有围墙的“湿地学校”
在采访中,几支由孩子们组成的队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湿地博物馆,讲解员们细致地向中小学生们介绍野鸭湖概况、湿地知识、野鸭湖动植物分布状况等。
“在这里,保护环境不再是一句空谈,而是用行动落实到实处。”刘雪梅告诉记者,这些活动都是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开展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如此注重生态建设的今天,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才能让他们体验到环境的魅力。”
近年来,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动承担起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宣教职责,先后免费接待中小学生两万多人次。
不仅如此,2007年野鸭湖建成了华北首座湿地博物馆。2008年建设湿地生态科普园,模拟展示华北地区典型的湿地生态环境及湿地特色植物和珍稀植物。2009年建设“科普岛”,集中将野鸭湖地区的鸟类资源做成科普画廊进行展示,并在科普岛上建设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观鸟台。2010年,完成全覆盖远程监测系统工程及360度环幕影院建设,观众在影院环境中即可欣赏到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现场情况,体验湿地生态环境的魅力所在。
本文照片均由北京野鸭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处提供
蔡华伟制图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9日 1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