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识得猴面鹰

不能指望不知猴面鹰为何物之人会保护好这种“怪鸟”。把动植物等基础环境信息研究清楚了,生态文明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村民、货车司机能捡到的二级保护动物,这“猴面鹰”是何物?
近日有消息说,江西都昌县一妇女上山采茶籽时捡到5只雏鸟,经鉴定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猴面鹰。无独有偶,有货车司机在南京也捡到过这种“怪鸟”,而更早前,也有捡到猴面鹰的农民因找不到救助机构而求助于媒体的。
据查,这种学名为仓鸮的鸟儿,在我国曾一度罕见。然而,随着山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猴面鹰在南方一些山区成为较常见的留鸟。因其习惯于夜间活动而白天几乎看不见东西,以至于容易被人捡到。网上甚至有标价二三百元叫卖的。
原来罕见的鸟儿如今多了起来,本来的寻常之物却能成为新闻引发公众好奇,对野生动植物认知的如此落差,令人困惑。甚至有好事者在猴面鹰的报道背后链接“中国10种比大熊猫还濒危、急需拯救性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让人误以为此鸟比“国宝”还珍稀。很多人往往对自己门前屋后的花鸟虫草都叫不上名字,于是生物老师辛苦整理的“最全的海南常见植物图文”,上个月热遍了微信朋友圈。
不能指望不知猴面鹰为何物之人会保护好这种“怪鸟”。建设生态文明是近些年才提出的新要求,视鸟类为野味的陋习却根深蒂固。目前大部分野生动植物都缺少专门的研究者和救护机构,也因此,近年来不少被人捡到的野生动物,从新闻报道上都没看到救护成功、放归自然的“下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对自然界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只有对区域生态状况有足够丰富的研究数据和资料积累,发展中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环境破坏、如何保护物种修复生态,才能真正有的放矢。把动植物、土壤等基础环境信息研究清楚了,生态文明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当然,搞明白房前屋后花鸟虫草的特性、研究清楚猴面鹰之类的物种变迁,不会比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托福考满分容易。正因为难,才期待能多些措施鼓励更多人乐于最基础的野外生态调研和大众科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