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冬天(美丽中国)

![]() |
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社区大食堂,工作人员正在为社区居民赶制冬季美食“圆子”。 |
![]() |
华东地区首座高山野外滑雪场浙江省安吉江南天池滑雪场正式开滑。 |
![]() |
江苏省金湖县陈桥镇中心小学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
![]() |
时下正值冬季草莓采摘季节,游客在江西省德兴市张村乡采摘草莓。 |
![]() |
松花江源。 |
![]() |
辽宁沈阳小朋友在体验趣味滑雪。 |
![]() |
编者的话
中国幅员辽阔,冬景南北各异——北国有窗外冰天雪地,亦有屋内热炕暖锅;南国不全是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细雪纷飞。如今,冬天同样可以过得丰富多彩——滑雪、爬犁、泡温泉、腌制咸货……也可以飞去别的地方感受当地特有的冬韵——南方人去北方看到了人生中第一场雪,北方人去南方脱去冬衣晒晒太阳。天南地北,不一样的冬天,绘就了美丽中国。
黑龙江哈尔滨
冰雪奇缘 童话世界
本报记者 袁泉
“哈尔滨的冬天总是来得特早,不是悄悄的,而是呼啦一下子就冷起来了。不过,基本上是下过第一场雪我们才会真的有冬天的感觉。”对于哈尔滨市民吴彤来说,哈尔滨的冬天是最美的,而最美的冬景就是冰雪。
哈尔滨一入冬,就会体现出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无论是街头的冰灯雪雕,还是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的冰雪艺术品,都是这座城市的符号。
“我们冬天的时候都会去江边打爬犁,抽冰尜,坐冰滑梯。冰雪打在脸上的感觉,别提多爽了!”吴彤说。哈尔滨的学生基本都会滑冰,因为从小体育课就开始学习滑冰了。
对于哈尔滨市民付尧,哈尔滨冬天最美的场景便是在下雪时走在中央大街上。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和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地标性景观,在冬天,它们都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宛若童话中的情景。“尤其是在晚上,街两边都是传统的欧式建筑,路灯的灯光和大片的雪花那么一衬,特别有感觉。”
“哈尔滨是吃货的天堂。”付尧还说,在大冷天,火锅和东北炖菜成了哈尔滨人的首选。一大桌人围着一个火锅或是一口大锅,在来上一提啤酒或者白酒,窗外寒风凛冽,窗内大汗淋漓,十分过瘾。当然,大列巴、格瓦斯、红肠也是来到哈尔滨不能错过的美食。
“我特别喜欢冬天在中央大街吃马迭尔冰棍,特别爽。”吴彤在云南上大学时候,那里的冬天和哈尔滨完全不一样,“哈尔滨的冰棍是摆在大街上卖的,当然,还有冻梨、冻黄桃、冻柿子、冻鱼……一切你能想到的冷冻食品,都能在哈尔滨街头市场找到踪迹。”
“冰上婚礼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很浪漫。不过老哈尔滨人冬天最喜欢的还是冬泳。”付尧笑着说,“冬泳也算是项极限运动了吧,我一直也想尝试来着,不过还没鼓足勇气。”
安徽合肥
咸货挂阳台 冬天马上来
本报记者 叶琦
“看!你只要看到家家阳台都挂着咸货,就知道合肥的冬天来了。”家住合肥市瑶海区的何建军退休前是名船员,他对记者说,今年合肥的冬天仿佛来晚了,因为家边上的梧桐树叶前阵子才开始铺上城市的柏油路面。
何老作为一个合肥土著,比一般合肥人对这块土地有更深一层的感情。“我退休前当海员几十年,一年到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海上”,家乡合肥冬天的模样,成为他枯燥的航海生活中甜蜜的记忆。“因为冬天一到,就要过年了,意味着离回家过年的日子更近了,能一家人团聚了,所以就盼望着冬天早点到来。但那时候,只有翻看日历,才知道哪天是元旦,哪天是春节。”
“全国各地的冬天都不一样,如果在鼓浪屿或台湾海峡,感觉还是春天,花草茂盛,漂亮到让你想不起冬天这回事。如果在北方,早就冰天雪地了,东北人开始大量买大白菜,就表示冬天来了。”何老说,作为一个海员,他对祖国的地大物博感受特深,各地的冬天风景迥异。但是他的家乡——中部的合肥,既不像南国四季如春,又不同北方寒潮早来,始终季节分明、四季有序。“我最喜欢了,因为合肥气候温润,一年四季的风景都能看遍,非合肥不可。”
一到冬天,何建军所在的社区越发热闹了。“我们瑶海区不少社区都有为老人开办的大食堂,一到冬天就会做我们合肥最地道的面食,如炸好的挂面圆子、包好的各种水饺、蒸好的大馍、打得有嚼劲的年糕,全是市场上难买到的纯手工食品。”何建军还告诉记者,如今老人多自己的老友也多,大伙不仅冬天喜欢凑一起吹拉弹唱国粹京剧、合肥的庐剧,还喜欢在一起比拼手艺,做过年的各种食品,做完了一家分一点,这个冬天就更觉得有意思了。
云南昭通
米酒新醅炉火红
杨文明 胡楠赟
“最怀念家乡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聊天,呷一口新酿的米酒,气氛也温暖起来。”王梅心中的冬日,满是家的温情。即使冬天万物沉寂,寒风萧瑟,乐观的昭通人也能在其中品味阖家齐聚一堂的欢乐。
位于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历史悠久,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形成了特殊的冬日情愫。10月下旬,昭通远山的植被便已褪去绿色,只等凛冽的北风吹来,满山树木便会挂上晶莹的雾凇,大自然的巧手一夜之间就能造出个冰雪琉璃境,宣告昭通冬天的到来。在极少见到雪景的云南,昭通算是个例外,每年雪花都会如约而至。
昭通人常说,没去过清官亭看雪等于没来过昭通。清官亭为清朝官员王禹甸为解决百姓用水困难而建,原名“三多塘”,后为纪念王禹甸为官清廉改名清官亭。清官亭景致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江南园林的细腻为昭通这座西南重镇带来了清新雅致的气韵。细雪纷飞时节游玩清官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之中。王梅每年冬天回家总要去清官亭转转,只要看到清官亭被白雪覆盖,她就知道冬天来了。
有降雪的冬天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王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到家附近的山头滑雪,只需用一个编织袋装上麦麸等杂物,孩子们骑在编织袋上就能滑下山坡,享受冬天的恩惠。
在王梅的记忆里,家乡的冬天还意味着许多特殊的美食。以前,昭通的传统美食“疙瘩”、糯米酒、腊肉等都是只有在冬天才能吃到的稀罕宝贝,小时候的王梅也最盼着冬天。“当时经济条件不好,只有冬天能吃到疙瘩。”王梅说。初雪降临之时,昭通人家以糯米粉为皮,红糖、玫瑰糖、猪油制成的“富油”为馅,上锅蒸熟食用,口感软糯滋润,承载了家的温馨。
另外两种醇厚的滋味来自糯米酒和腊肉,制作糯米酒和腊肉费工费时,经常需要全家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蒸熟的糯米放上酒曲,在温暖的火炉边放置一个冬天就可以得到甘醇的米酒;腊肉则悬挂在火炉上方,经过一个冬天木材炭火的熏烤才能散发出自然的清香。“美景、美食,不仅是昭通冬天的记忆,也是家乡人情的记忆。”王梅说。
四川成都
晒出冬日好心情
本报记者 张文
成都的冬天和秋天就像一对依依不舍的恋人,久久舍不得松开彼此相执的手。从10月底到12月,深秋与初冬的冷热交替着,直到过了12月初,寒冷的气候才会真正降临,这时成都每天的气温普遍在10摄氏度以下,人们都穿上了秋裤。如果家里不开空调,睡觉时很多人都会放热水袋在床铺里。对于成都人而言,秋裤和热水袋,意味着冬季的真正来临。
成都的冬天,太阳经常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很少有阳光普照的日子。当然这里也没有北方的冰雪。在成都新津县居民王宇的记忆中,成都已多年不下雪了,“有一年冬天和同事们去北京出差,看见北京的鹅毛大雪,大家都激动得不得了,甚至有人半夜还在宾馆的院子内兴奋地堆雪人。”
成都的冬天,虽然气温并不很低,最低的温度也就在零摄氏度左右,但仍然感觉到很冷,因为湿度大,室内也没有暖气,跟室外一样冷,进门不需脱外衣,出门也不用加衣服。“所以在成都,人们一进屋就喜欢在电热器旁边蹲着,很多人晚上早早地就钻到被窝里看电视。”王宇笑着说。
由于很少出太阳,成都的冬天如果有阳光,那几乎就是全城人的节日。“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郎罗……”这首四川民歌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出了太阳又没有寒风凛冽,很多成都人都会全家出门晒太阳,天府广场、浣花溪公园等地方都会人山人海。大街小巷的茶馆和郊区“农家乐”的生意会特别好,那里有搓麻将的中老年人,还有谈恋爱的小情侣,商铺门口前小老板们边打麻将边晒太阳边做生意几不误。
即使在冬季,这里也不乏亮丽色彩。“我老家新津县的斑竹园、‘花舞人间’公园都是大家爱去的地方,里面有竹林,还有三角梅、山茶花、虎刺梅。如果遇上艳阳天,不妨在茶舍点上一杯清茶慢慢晒太阳,别提多惬意了。”王宇说。
新疆乌鲁木齐
爬犁滑出冬之趣
本报记者 李亚楠
每年11月,随着一场大雪的降临,新疆漫长的冬季就算真正开始了。新疆的冬季,天空和大地仿佛离得特别的近,万里晴空,一碧如洗。清澈的蓝直逼你的眼,跟地面的白雪遥相呼应,刺得眼睛睁不开。
新疆人记忆中的冬天,离不开爬犁。
“我从6岁一直玩到13岁。”家住乌鲁木齐市的居民王四福今年48岁,提起爬犁,他感慨地说,由于过去娱乐项目少,小时候冬天玩得最多的就是用爬犁滑雪。他们制作的爬犁呈四方形,长宽约60—70厘米,上面可以坐两三个人,“那时放学后就到街上去滑爬犁,有时天黑了也不想回家。”
在75岁的刘桂兰的记忆中,爬犁有大有小,大的长宽约2米,一般要靠马、驴等牲畜来拉,是专门拉货用的,小的长宽几十厘米,一般是自家用的。“制作爬犁的材料也不一样,一般的就是木头和木板,好的会用铁皮包起来或用全钢筋焊接。”刘桂兰说。
“坐爬犁往下快速滑时,那个舒服劲儿别提了。”回想起小时候滑雪的经历,61岁的董国庆仿佛回到了当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乌鲁木齐满大街都是滑爬犁的。滑爬犁时,孩子们都裹得严严实实,棉衣棉裤、棉帽子,看上去都胖胖的,摔倒也不会疼。
现在雪没有以往那么多了,但冬天依然是孩子们的乐园。一场大雪之后,孩子们欢呼雀跃,在雪地里打滚、摔跤、打雪仗、堆雪人……
其实新疆的冬天很舒适,虽说室外冷彻寒骨,但取暖设施很齐全,头一年的10月中旬开始供暖,一直延续到下一年的4月初,有的地方要供到4月中旬。进了室内,剥去厚厚的冬衣,俨然就是暖暖的春日了。
陕西咸阳
秦腔吼出欢乐年
本报记者 姜峰
初冬,在陕西咸阳市礼泉的小村庄——接骨村,村民们听着秦腔击器而歌、伴随着社火拊掌而舞。80后女孩张莹来自这座小村庄,对她来说,秦地乡间岁月安静,冬日里诸事简单又浓墨重彩,这里的冬天,有别样的乡情。
张莹告诉记者,秦地入冬后农闲,婚丧嫁娶多在此时进行。“堂哥准备春节便结婚。农历冬月初二,是小弟的生日,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一场大雪后,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清冷萧瑟,然冬麦青碧,土地上不时有野兔子觅食的印记。作为漫漫长冬的调剂和点缀,此时关中农村盛行的民间竞技活动“狗撵兔”便上演了。村民们会带着干粮和狗食,牵着狗,发现野兔后,大家嬉笑呐喊、竞相追逐。原本安静的田野上犬吠声此起彼伏。
冬天哪里少得了美食。每年腊月初八,全家一起喝腊八粥,村庄的冬更深,年也更近了。腊月二十三送灶君上天,除夕祭祖祭天地,祭毕分岁,年夜饭也做好了。“我们家每个人都有拿手菜。”张莹说,母亲在厨房里炒好过年要用的整盆肉臊子、八宝辣子;父亲炸馓子、麻叶当过年的下酒菜;外祖父会做冻肉和葫芦鸡。
本版制图: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2日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