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猿、猴与人类之间存在亲缘性,我国最濒危灵长类物种仅余25只

猿猴物种濒危 保护“压力山大”(绿色焦点)

本报记者 赵贝佳
2016年02月20日06: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猿猴物种濒危 保护“压力山大”(绿色焦点)

  安徽黄山,短尾猴在林中跳跃。(摄于1月21日)

  刘兵生摄

  春节过后,我们正式踏入了猴年。

  猴子,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动物。走进动物园,打开电视机,到处都能看到猴儿上蹿下跳的身影。然而,这些问题您可能未必了解:猿、猴、人之间有啥关系?我国最濒危的猿、猴是哪一种?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猿、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以哪种猴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最近采访了多位专家。

  猿、猴、人都属于灵长类动物

  猿、猴进化程度与人最为接近,具备其他哺乳动物没有的特点

  无论猿、猴还是人,都属于灵长类(目)动物。在全球4000多种哺乳动物中,有500余种是灵长类。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最先将这一动物类群命名为“灵长类”,寓意“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灵长目下分为原始猴亚目和类人猿亚目。

  怎么分辨猿和猴?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总工程师严旬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看尾巴,一般来说,有尾巴的是猴子,无尾的是猿。”此外,猴子能下地,猿(除大猩猩等个别种群外)一般待在树上。这是因为猿的前臂长于后腿,便于林间攀爬,不利于地面行动。例如,大猩猩只能用前肢的肢节支撑行走,而长臂猿即使“着陆”,行动时也会高举双手。

  人类与猿、猴有啥渊源?北京野生动物园总工程师刘昕晨介绍,人类是从类人猿一脉进化而来的。大约500万年—1000万年前,人类开始从类人猿分化,走出森林,走向平原。为了及时发现开阔地带的天敌,它们开始从四肢爬行变为直立行走。这种真正的直立行走是人类特有的,在类人猿中仅倭黑猩猩的骨盆结构和行走姿态,与人类有些相近。在这一进化过程中,人类打开了咽喉,声带独立发育,开始发展语言。同时,人类头骨由猿猴的长颅型进化为短颅型,给了大脑充足的发育和储存空间,有了思考能力。

  刘昕晨表示,虽然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有多种理论,但总体而言,人类与猿、猴之间存在亲缘性,尤其是一些进化程度较高的猿,可以被称为人类的“直系亲属”。

  “灵长类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说它们是‘众生之长’并不为过。猿、猴进化程度与人最为接近,具备其他哺乳动物没有的特点。”严旬说。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花果山的“大王”,手下有一批猴子猴孙。现实中,很多种类的猴子具备明显的社会性和家族性,每只猴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责任。严旬举例道,“吃东西时,一定是猴王先吃,然后是辈分高的亲信,最后才轮到低等级的猴子捡点儿残羹冷炙。如果不同的猴群间打架,不仅猴王会出战,它的配偶和拥护者也会冲上去。这在其他哺乳类动物中很少见。”

  猴的社会性还表现为个体间的情感交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组长李明指出,猴子互相“抓虱子”“理毛”,不仅是在清理身体,还是社会交往和缓解压力的表现。

  猴子的外貌特征也与人相似。严旬指出,“猴子面部肌肉发达,在交流时可发出不同音阶,还能瞬间变换丰富的表情,表达喜怒哀乐。普通猴子虽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但它们双目朝前,拥有‘3D’立体视觉,能辨别色彩。此外,猴子五指灵活,前掌的拇指能够朝相反方向动作,这是攀爬、抓握和使用工具的关键。它们有发达的大脑,能与手协调配合,精准地捏到虱子。这种‘精细活儿’是其他动物无法企及的,也是推动它们向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

  保护现状“喜忧参半”

  我国26种灵长类动物大部分濒危,海南长臂猿仅余25只

  猿、猴在我国的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所有猿、猴都是国家保护动物。其中,藏酋猴、猕猴和短尾猴属于二级保护动物,其他均属一级。

  李明介绍,我国共有26种灵长目动物,大部分是濒危物种。其中7种为中国特有,包括: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藏酋猴、台湾猕猴、白头叶猴和海南长臂猿。

  其中最濒危的,当属海南长臂猿。周江是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十几年来一直从事该种群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他介绍,历史上,这些猿类曾遍布整个海南岛。上世纪60年代,森林工业的发展导致低地雨林被大面积破坏,海南长臂猿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全世界仅剩25只,分布在海南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珍稀物种如此濒危,保护工作“压力山大”。严旬用“喜忧参半”来描述我国灵长类动物保护工作的现状。

  喜的是,近年来各部门加大了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保护区猿、猴数量稳中有升。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15年,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的白头叶猴由2003年的598只增长到937只。在霸王岭,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从1979年的2群8只增加到了3群25只。

  专家普遍认为,总体而言,我国动物保护在朝积极方向发展。法规制度愈发健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前都会进行环评,政府投入和民间力量也在不断增强。周江振奋地说,“比起30年前,现在的老百姓保护动物的意识明显提高了!在霸王岭及周边地区,上至六旬老人,下至六岁小童,都知道长臂猿是极危物种,不能伤害。”

  忧的是,栖息地破碎的情况并无明显改善。国家林业局于今年1月28日发布的专项调查显示,“栖息地干扰破坏”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的主要因素。对14个物种的分析评估表明,34.7%的物种受到栖息地被干扰、破坏、分割、退化等威胁。这一因素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明显高于食源水源干扰、人为直接干扰和大型建设干扰等因素。

  栖息地对灵长类尤为重要。专家表示,猴子并非迁徙动物,往往“死守”栖息地,环境稍有变化,种群就会受影响。以白头叶猴为例,它们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壁上,以树叶为食。石灰岩地区容易干旱,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生长,该地区森林一旦被破坏,较难恢复。食物短缺逼迫白头叶猴跑下岩壁,偷吃老百姓种的玉米。严旬对此表示担忧,“这对居民和猴子都不是好事。叶猴消化食物的方式与牛消化青草相似,小肠里的胰蛋白酶主要消化植物性蛋白。而对玉米中含有的淀粉则难以消化。

  此外,发电站、桥梁、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修建,也会割裂栖息地。“对于很少下地、主要在林间攀跃的猿类而言,一条横亘森林的铁路就能完全阻断它们的生活区域,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严旬说。

  猿、猴有多重科研、文化意义

  灵长类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钥匙”,猴文化源远流长

  专家表示,我们要下大力气保护猿、猴,不仅是因其稀有,还因为其具有极大的科研、文化价值。

  灵长类是生物多样性链条的一部分。以海南长臂猿为例,它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旗舰物种,也是指示性物种。“其存在本身就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更新的重要因子。”周江说。

  医学方面,猴子与人类在身体结构和遗传物质上基本相近,有重要科研价值。行为学方面,对灵长类的研究,是人类打开自我认知大门的“钥匙”。“研究猴子,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严旬说。

  灵长类的叫声,能为人类研究语言起源提供灵感。周江指出,“海南长臂猿是长臂猿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其鸣叫声在所有长臂猿中最为简单,与其他猿类差别很大。据观察,猿、猴所面临的环境越复杂、天敌越多,鸣叫信号就越丰富。不同的信号能帮助它们区分危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通过比较各种猿、猴的叫声,可以探索人类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奥秘。”

  猴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猴是十二生肖之一,起源于什么?刘昕晨认为,追根溯源,十二生肖最初可能来自于部落的图腾崇拜。“有的部落尚龙,有的拜虎,有的则以猴为图腾,演变下来,就成了如今的十二生肖。”

  猴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扮相,看体型像猕猴,看脸像松鼠猴,看毛发又像金丝猴。其原型到底是哪种猴?刘昕晨揭秘道,“‘美猴王’的真正原型是长尾猴。据说,印度街道上常有猕猴捣乱,但只要警察一牵出长尾猴,猕猴就都吓得老老实实了。‘大圣版长尾猴’不追求形似,胜在猴王气质。”

  聪明、机灵、俏皮,是人们对猴儿的第一印象。刘昕晨认为,猴身上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猴子永远求新求变,积极向上,擅长行动,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之一。”

  严旬表示,今年是中国开展自然保护区事业60周年,希望猿、猴们在猴年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人相处更加和谐。

(责编:崔东、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