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红谷滩:显山露水造花园

熊婷婷 梅蓉
2016年03月02日08: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冬去春来,岁月更替。江西南昌市民万勍,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已经16年,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翻开他的相册,红谷滩新区犹如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14年前,红谷滩还是一片荒滩,寂寥空旷;如今已是郁郁葱葱,一座繁华的现代化花园新城。

  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红谷滩新区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低碳、生态”的原则,以建设“花园城市”、打造“城市花园”为目标,建设绿色生态新城区。

  划定红线保留生态“底色”

  走进红谷滩新区赣江之滨,一辆仿古小火车贯穿整个公园。2015年初,随着凤凰洲市民公园正式开放,一条约16.6公里长的滨江生态走廊形成,由北向南沿赣江伸展,与赣江市民公园内的滨江月季园、渔舟湾湿地公园、摩天轮广场、赣文化长廊、秋水广场相串连。

  水是城市的灵魂与命脉,红谷滩新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融入水的元素。通过引进瑞士先进的技术,按照红谷滩新区确定“反规划”理念,提前规划新区水环境,特别是九龙湖湖体。

  九龙湖水体面积约2600亩,景观绿化面积约1600亩。红谷滩新区优先控制湖区生态绿地,保留自然山地、水系,然后再统筹安排开发建设用地。“反规划”理念,让九龙湖片区的山水生态成为特色。虽然九龙湖片区正在建设当中,然而已处处是风景,生态“底色”不会改变。

  活水清源。通过综合整治夹河、修建引活水箱涵等水利工程措施,将上游水库里的水导入九龙湖湖体,同时贯通九龙湖与赣江的通道,促使整个九龙湖湖水流动起来,促进水循环,保证了湖体水质干净。

  净水还源。红谷滩新区专门邀请瑞士水务公司的专家,量身定制了路面初期雨水净化二级处理系统,对路面初期雨水进行净化处理,保证流入湖体的水质没有受到污染。

  自2010年起,红谷滩新区加大市政公共绿化建设资金投入,构建以“城市绿化为中心、通道绿化为骨架、社区绿化为亮点、青山绿树为保障”的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如今,一批园林街道、园林社区、园林单位、园林校园开始涌现。

  近5年来,红谷滩新区新增绿化面积2475亩,森林覆盖率达36.57%;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564.64公顷,城市绿地率达43.46%;公园绿地面积30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28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新区的人气逐年递增。据红谷滩新区公安分局统计,近4年来,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接近11%,目前人口已达50万人。

  新城区规划的人均绿地面积是30平方米,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2倍以上,今后,这里将处处是公园,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智慧社区点亮“智慧”生活

  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健康小屋、智慧社区卡、便民支付、智能家居和社区助老服务……只要一部手机,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处理日常琐事,无需费时费力。红谷滩新区世纪中央城社区,试点建设的“智慧社区”,让市民过上“智慧”生活。

  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红谷滩新区依托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支撑,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积极打造智慧产业,为市民带来别样的“智慧”生活。

  整个“智慧社区”系统围绕“一卡一库”为核心进行管理和服务,智慧社区卡基本实现与社区门禁系统、志愿者管理系统、社区便民健康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的部分功能对接工作。“智慧社区”的各种智慧服务,影响了身处其中每位居民的生活,“宅”在家中就能便捷办事。

  未来,红谷滩新区将逐步把“智慧社区”模式推广至全区的63个社区。除了在社区建设中提供“智慧社区卡”“健康小屋”“日托助老中心”“智能家居”等服务,社区的管理方面也更多地运用数字化模式。

  只要在路上发现有“脏乱差”现象,打开“智慧红谷滩”手机软件,拍照上传至全民城管系统,就会有工作人员前去处理,“只要你有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城市管理者。”智慧红谷滩指挥运营中心的工程师徐济介绍。

  目前,红谷滩智慧城管系统已覆盖红谷滩中心区、凤凰洲和红角洲建成区约5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智能电网、智慧照明设施不断涌现。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一个新生事物,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徐济说,目前,红谷滩新区以“智慧红谷滩”手机应用和门户网站为入口,构建了一站式、融合式服务平台,目前设置了魅力红谷滩、网上办事、便民惠民、新闻资讯、在线教育、红谷游等栏目,内容涵盖政务、新闻、生活、出行、经济、教育、娱乐、应用等多个领域。

  “十三五”期间,红谷滩新区将整合现有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服务等新一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管理各环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统一平台,在城市公共设施精细化管控、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执法管理强化监督、环境卫生网络监测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管理功能。

  配套同步聚集新城人气

  “我们现在都巴不得只在红谷滩跑,路好走,客人也多。”出租车司机李师傅的一番话,道出红谷滩的变化,“顶多5年前,没有几辆出租车愿意去红谷滩的,人太少。”

  配套跟不上,是造成新城人气不旺的重要原因。

  红谷滩新城的开发建设经验表明,新城建设中必须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完善功能性配套,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才能促进人气的聚集,避免沦为“空城”“睡城”。

  红谷滩新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配套功能先行的理念,强力推进优质教育、优质卫生、惠民文化、平安网络“四大全覆盖工程”,全力打造“文明融合样板区”。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红谷滩新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秉持“借船出海、高位嫁接”的思路,红谷滩新区先后引进了16个知名教育品牌,并且不断有新学校启动开工,建成开学,“学在红谷滩”品牌日益唱响。

  2015年11月底,每当夜幕来临时,南昌市会议中心内都热闹非凡。在红谷滩新区开展的首届“全国精品话剧展演季”活动中,《蒋公的面子》《胡桃夹子》等作品让观众直呼过瘾。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红谷滩新区大力推进了一批文化项目引进和打造。新华文化城、江西省展演中心、瓷板画博物馆等多个大型文化项目的建设,不但完善了红谷滩新区文化服务功能,同时也提升了文化品位,丰富了市民业余文化生活。

  同时,红谷滩新区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如今的红谷滩,正在成长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新城。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2日 14 版)

(责编:蒋琪、史雅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