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云南全力构建长江流域生态屏障

金沙江畔花果香(长江构建“绿长廊”)

本报记者  张  帆  李茂颖
2016年04月12日08: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这说的是金沙江上“长江第一湾”的奇景。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来到云南香格里拉沙松碧村与丽江石鼓镇之间,陡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湾。

  从此地向金沙江下游出发,沿途将经过云南7个州市40多个县市区。如今,金沙江沿岸已是繁花似锦、百果飘香的乐园,沿江行走,在不同的区域都可以看到蔚为壮观的经济果林。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长江经济带正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坚持生态优先,守得住青山才守得住绿水

  “大王叫我来巡山……”哼着小曲,金贵生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59岁的老金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湾碧林场的一名护林员,管护着8000多亩公益林。每年3月开始,林场进入防火戒严期,也是老金这样的护林员最忙碌的日子。

  谁能想到,现在的护林标兵老金,20年前是一个伐木工人。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湾碧、三台、桂花这些山区乡镇大多以木材采伐为主要的经济支撑,仅湾碧一个林场每年就要采伐近3万立方米的木材,木材会通过金沙江水运漂到下游。一到采伐季,金沙江上都是漂浮着的木材,沉掉的、坏掉的不计其数。

  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给金沙江沿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影响。“几乎无林可砍。”老金说。当时的金沙江流域,很多林场都面临着荒山的危险,由于缺乏足够的森林涵养水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为常态。

  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修复迫在眉睫。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施。为了加快推进金沙江流域的生态治理与修护,流域内涉及的县(市)先后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面积逐年增加的同时,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也日益体现。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金沙江流域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整个云南的林业建设都在发力。截至2015年年底,云南的林地面积已增至3.75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5.7%,从木材产量大幅调减,森林分类经营到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现在的成绩来之不易。

  “我们这辈人吃够了生态破坏的亏。”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之后,老金从伐木工人变成护林员,和他一起完成角色转换的还有很多传统森工企业的工人。“我现在是明白了,守得住这山才守得住这水。我得好好守住这个生态底子,把过去砍树的债还了。”

  调整产业结构,建起长江上游“绿色银行”

  “过去是越穷越砍,越砍越穷。”走访金沙江流域附近的村民,很多都有这种深刻的体会。

  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剧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压力,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和以木材采伐为主的单一模式导致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要想真正守住生态底子,还是要靠优化林业的产业结构,让种树者得实惠、有盼头。根据金沙江沿岸各县市区的资源优势和种植特点,云南省培强做大特色经济林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庄园。“十二五”末,云南林业社会总产值增加到2800亿元,林业发展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生态改善与林农获益双赢的重大转变。

  过去,云南村民们生活水平按坝区、半山区、山区的顺序依次降低。山上的村民只能“靠山吃山”,砍了今年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年。实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村民们还是“靠山吃山”,经济林果种植成了林农们的“摇钱树”和“绿色银行”。

  “过去家家户户都是砍柴为生,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石鼓镇石鼓村望城坡小组的村民杨丽英说,“现在大家都种上了各种经济林果,卖得上价钱。到了春天,根本不需要动员宣传,村民们自己就扛上锄头上山了,哪里有空地,哪里就种上了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望城坡的林果业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300余亩,遍布整个小组的山头和田间地头,林果业品种也从原来的板栗、苹果、梨子、杏子、李子少数几个品种发展到三月桃、五月桃、冬桃、油桃、黄皮梨等20多个林果品种。

  在金沙江沿岸,经济林果的发展让村民们实现了两种“靠山吃山”模式的转变。丽江玉龙县的雪桃、楚雄大姚县的核桃、永仁县的芒果……这些金沙江沿岸的经济林果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让当地林农大为受益,在一些地区,林业收入能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经济林果不仅让村民尝到了甜头,还让村民们真正将“生态共识”转化为生态行动。

  创新机制模式,啃下水土保持治理“硬骨头”

  楚雄州元谋县湾云村的坡耕地上,村民杨树保正在打理自家的芒果树,一排排芒果树整整齐齐,每一棵树都缀满了一串串黄色小花。杨树保的30亩林地,是通过世界银行的加强灌溉农业项目贷款改造而来。

  现在的元谋以冬早蔬菜闻名,每年全县种植冬早蔬菜20万亩以上,种植特色水果10万亩以上。现在,农民每年卖菜收入达10亿元以上,特色经济林果产值达8亿元以上。如今的发展局面得益于以坡改梯和经济林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金沙江流经云南地区为多山高原地区,可以说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从1989年开始,国家在包括金沙江流域地区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云南省共有元谋、大姚、永仁等13个县市被纳入此项工程。还先后启动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及农村能源建设等一大批治理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工程。

  “这些地方条件差、环境恶劣,都是水土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元谋水保办的罗桂云在水土保持治理的一线工作了近30年,“关键还是要动员起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民营水保在金沙江流域内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这样的新路子治理开发速度快、标准高、效益好。”罗桂云介绍,民营水保的大户都愿意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通过以点带面,带动了本地和外地投资开发者参与到治理水土流失当中来。

  “等过段时间这里的青枣、芒果成熟了,树上全都是沉甸甸的果子,看上去壮观得很。”罗桂云说。

  元谋的青枣、芒果,玉龙的雪桃,大姚的核桃……百果树林齐齐发力,金沙江沿岸的村民们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致富之路。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2日 02 版)
(责编:李楠桦、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