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环评不妨做加法(说道)

智春丽
2016年04月22日08: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环评的目的是预防污染,有关方面可尽量将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隐患列入环评范围,全过程回应民众关切

  

  疑似地下水或土壤污染导致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部分学生身体出现不适之事,争议至今仍未平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校建设的环评上。

  尽管当地环保部门和校方都不止一次做过监测,其结果并没得到所有人认可,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常规检测指标,并没有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将周边土地的化学残留包括在内。于是,各方都言之凿凿,却都说服不了对方。

  令人信服的最终结果,还有待于环保部、江苏省等权威机构的调查,此事却将环评制度置于众目睽睽之下。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预防污染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本该成为“安全阀”“定心丸”的环评,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分歧点,引发次生舆情,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环评过程中,该做的没有做到位,程序有漏洞,先丢了“印象分”。比如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就有人拿着“未评先建”说事。二是目前的环评项目大都是缺乏个性的“规定动作”,大家最关心的污染隐患很可能没有纳入环评范围,难以有效回应民众关切,“加分项”也没把握好。

  不忘初衷,方得始终。既然环评的目的是预防污染,那么有关方面可尽量将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隐患纳入环评范围,同时全程增加有效信息供给,更好回应民众关切。比如,考虑到与学校毗邻的是原化工厂,环评时就可以增加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预案,一旦公众有疑虑,也有利于查找问题所在。

  行百里者半九十。随着我国环保法律逐步完备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评已经成为各地规划或项目的“标配”。如果能在严格落实已有程序的基础上,提升环评的针对性,让民众看到环评的“诚意”,类似事件的沟通便会更顺畅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2日 15 版)
(责编:李楠桦、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