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莪庄村31亩土地“撂荒”近5年,轮作休耕既保生态又养地力
给疲惫的耕地放个假(美丽中国·调查)
休耕中的土地野草丛生。 |
核心阅读
山东淄博市寨里镇莪庄村31亩上好的耕地,从2011年至今一直撂“荒”,还每年投入人力物力“纵容”野草疯长。“人累了,得不到休息,工作效率就会下降。土地也是一样,长年累月耕作,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对土壤伤害严重,种出来的庄稼就是不如以前的好吃。”村支书这样认为。
老话说,人懒地荒。在庄稼人眼里,土地就是“命根子”。若是谁家的地里长了草,少不得被街坊四邻笑话。
可偏偏有一件怪事。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莪庄村,一些大家公认的勤快人,竟然让土地撂了“荒”。上好的31亩耕地,从2011年至今,一“荒”就近5年,任凭野草肆意疯长。
说起这事,村党支部书记肖长金嘴角带笑:荒着,是给“疲惫”的土地“放个假”,里边道道多着哩。
为了搞富硒蔬菜种植,村里让31亩最好的耕地“撂荒”长草
莪庄村不算大,人口1560人,耕地1200亩。
搁在十几年前,地里边出产的东西,村民们根本看不上。那时候,光莪庄村就有10口煤井,大多数村民都以煤为生。各家的自留地,一年四季只是种点小麦玉米,纯利润不过四五百元。
然而,“到2004年,村里的煤井、砖瓦厂全部关停。村民们也不以种地为主,都到外边打工。”肖长金坦言,当时没有人知道,莪庄村的土地里竟然还藏着别的“宝贝”。
这种鲜为人知的“宝贝”,让莪庄村的乡亲世代健康长寿。据统计,目前整个莪庄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86人。这些老人不仅腿脚利索,还能做些轻便的体力活。
“宝贝”的神秘面纱,10余年前终于被揭开。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通过科学研究找到了答案。原来,莪庄村周边数千亩土地,都富含硒元素。
“专家跟我说,你们这里可是块宝地,搞富硒蔬菜种植,绝对是好路子。”走南闯北的肖长金,敏锐地意识到了里边的商机。淄川长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淄博光大农业有限公司随之成立,并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300亩土地。
但是,由于以往施用农药化肥,土地大多板结,养分流失。要想种大棚蔬菜,最起码要歇两年。其中的31亩土地,因为比其它富硒地土质好、土层厚,让肖长金萌发了新念头——不妨让它多“休养”几年。
就这样,从2011年开始,其它的200多亩土地上,陆续建起30余个蔬菜大棚。唯有这31亩土地,近5年来一直“荒”在那里。
休耕近5年投入15万元,通过自然腐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
虽说地里边只长草,一年到头不耕不种,可一算账,才发现钱并没少花。
首先,流转的费用,一亩地一年1000元,31亩地一年就是3.1万元。近5年算起来,总额将近13万元。
其次,休耕并非不管不问,管理也花钱。为了养肥地力,每年春天,长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都会组织人力、机械,把长出的杂草全部烧掉。草木灰混杂着农家肥,用大型拖拉机深松,通过自然腐熟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各种投入加起来,一年也得3000多元。
“粗略算算,这些年下来,总投入已经有15万元,产出却是一分钱也没有。”肖长金说,这样的反常之举引起不少质疑,他因此没少挨骂,“有的说我是‘败家子’,这么好的地长年荒着,就算是再有钱,也不能‘烧包’地不过日子。”
冷嘲热讽,肖长金不为所动。国内不少大专院所和农业区,肖长金都去参观过。生态高效农业对传统农业的颠覆,让他从心底里服气。休耕投入的这些钱,在肖长金看来一点都不亏。
“人累了,得不到休息,工作效率就会下降。土地也是一样,长年累月耕作,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对土壤伤害严重,种出来的庄稼就是不如以前的好吃。”肖长金不断向村民和社员灌输这样的理念,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
持续不断地投入,肖长金也有其它目的。过去几年间,莪庄村的土壤曾进行过5次检测。分析发现,硒元素的含量一直没变。肖长金很想知道,如果让这31亩土地多“休息”几年,土壤里边的硒元素含量会不会有所增加。不过,肖长金心里也明白,最有说服力的,还得是休耕后的效益。
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让休耕轮作有了可能性
再过个把月,31亩土地将结束“休养”。按照长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计划,这里将建设6个蔬菜大棚。
肖长金盘算着,这6个大棚里产出的蔬菜,卖价绝对不能低,事实上也不会低,“比如西红柿。市场上平时一般的西红柿每斤一两块钱,富硒的能卖到10块钱。休耕的土地上出产的西红柿,争取卖到15块钱一斤。”
这份自信,不仅源于休耕的土地会更加肥沃,也源于种植理念的变化。长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蔬菜,为了让土壤得到更好的休养,一般都是提前一个月拔秧,化肥、农药基本不用。由此而来的,是产量比同等规模的大棚要少近一半,但蔬菜的品质得以保证。
“我们的定位是富硒蔬菜,销售基本是以大企业、中高端消费群体团购为主,所以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肖长金认为,必须放弃“竭泽而渔”式的生产方式,让土壤的养分充分释放,才能换来高效益。
除了休耕,长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所有蔬菜大棚,都采用轮作的方式。如果这一季种了辣椒,下一季就会种植黄瓜或茄子等蔬菜。这样做,目的是让每个大棚有序更替,尽可能帮助土地恢复肥力。
更重要的是,随着规模化生产的实现,土地休耕也有了可操作性。而在传统的分散种植模式下,每家每户只有几亩土地,即使部分休耕,整个家庭的收入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实现了规模经营,情况就大不相同,这31亩土地休耕几年,其它的土地还能不断产生效益,可以弥补部分损失。”淄博光大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蒲春雷认为,现代农业的关键,是要算大账、算长远账。
记者手记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自小生长于乡野,对轮作休耕并不陌生。凡是接触过的农民,也多明白歇地的意义。但实践起来,确实不易。
一难,在于生计。我国农村地区普遍人多地少,孩子上学、日常开销乃至看病就医,全靠这三五亩地。甭说三五年,哪怕歇上一年半载,一家人就会有饿肚子的危险。于是,农民只好依赖农药化肥,维持地力,希望年年有好收成。二难,在于效益。按照过去的种植结构,产出效益本来就低。如果采取休耕轮作的方式,不仅要承受损失,而且很难换来更高的收益。甚至可以说,损失可能远远大于所得。
现如今,情况已有不同。比如,莪庄村的31亩土地能“休息”近5年,主要归功于规模化经营。就如肖长金所说,那31亩地的损失,另外200多亩地可以分担。这样,不仅暂时的损失可以承担得起,而且复耕后很快就可以赚回来。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农民对土地依存度在降低。莪庄村多数农民进城务工,让规模化集约经营成为可能。如果农民还是禁锢在土地上,轮作休耕就缺少了重要的前置条件。
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要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莪庄村的实践告诉我们,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顺利推进,还得依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让“轮作休耕=更高效益”形成良性互动。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8日 1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