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排水河 今朝风景线
——北京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成群的白鹭、野鸭在治理后的清河河道中嬉戏。 |
水清了、岸绿了、流畅了……今年4月,随着清河北岸污水截流工程全线贯通,污水从此不再直排入清河,而是通过建成的污水管线流进清河第二再生水厂。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指出,此项工程的完工,标志着北京市第一个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朝着人民群众期待的水清、岸绿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
三年来,北京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前十年建设总和,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90%,为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今年7月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到2018年基本消除全市黑臭水体,提前完成《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治理任务,清渠流活水、玉带润古都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无序发展 昔日清河变臭水河
历史上的北京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沿河环境日趋恶化,有的河道甚至成了臭水沟。
清河曾经是一条水质清澈河道,发源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全长28.69公里,流经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最后在顺义区注入温榆河,其流域面积几乎相当于北京建成区的1/4,流域内有中央党校、体育大学、天通苑、北苑等高校园区和大型社区,常住人口300余万,是北京北部城区一条极具代表性的河流。
上世纪,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河道断流,使清河逐渐失去了天然的补给水源。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使原本以清澈而闻名的清河,成为一条污染严重的臭水河。
虽然有关部门于2000年和2006年两度对清河进行治理,肖家河污水处理厂、清河污水处理厂等相继建成,但由于设施建设滞后于人口和城市发展,污水处理能力始终赶不上污水产生量,清河黑臭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治。
根据2013年的统计,清河沿线有22个污水口、6个污水溢流口(污水厂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排水管网“多余”污水“季节性、时段性”溢流入河),污水排放量每天约20万吨。住在附近的居民每日闻着臭味过日子,群众对此意见强烈。
面对严峻的形势,2013年4月,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包括实施再生水厂、配套管线、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和临时治污工程四大类等共76项任务,这也让市民看到了清河还清的希望。
治污截留 臭水河成了新景观
清河还清,首在治污。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通过污水处理厂优化挖潜、临时治污工程建设等措施,减少污水直排,并同期开始建设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和清河北岸污水截流管线工程。
在位于东北五环外的清河第二再生水厂,记者看到封闭式曝气池顶部平台巡视高台的桌子上摆放着两杯水,其中一杯是处理前污水,自然是污浊不堪,另一杯则是清澈见底,无色无味,几乎与自来水没有区别。这就是经过处理的再生水,主要指标能够达到地表水四类水质。
该再生水厂厂长马文瑾告诉记者,该再生水厂属于 “三年行动方案”新建项目,主要承担清河流域朝阳东三乡区域内孙河组团、回龙观地区以及超过上游污水处理厂能力的污水处理任务,水厂处理规模50万立方米/日。今年3月一期20万立方米/日的设施开始通水运行,而其余30万立方米/日的设施也将于6月份具备运行条件。
紧接着,为清河第二再生水厂配套建设的北岸截污管线4月全线贯通,原来直排入河的生活污水以及上游肖家河污水处理厂、清河再生水厂“吃不掉”的污水都将通过这个管线进入清河第二再生水厂。至此,清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已经基本完成,10项临时治污工程、6段清淤工程、相关综合整治等措施让清河水不再黑臭。
记者6月中旬在曾遭媒体曝光的清河桥东侧看到,水面上波光粼粼,小野鸭在浅滩嬉戏,花丛畔晨练的人们翩翩起舞……负责该项目实施的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北京市水务局东水西调管理处副主任钟海涛表示,根据项目的后期安排,今年汛期前市排水集团还将完成13号线地铁沿线、昌平区南七家八排干沟等处污水收集截流工作。届时,清河98%的污水问题将得到解决,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清河流域南岸零散排污口的治理,彻底实现清河的水清岸绿无臭味。
量水发展 根本上消除黑臭水体
从“由清变污”再“由污还清”,清河的变化正是北京水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在治水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必须遏制过去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坚持量水发展的原则,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在此基础上,坚持综合治理、溯源治污,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改善河湖水环境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北京市水务局局长金树东表示。
作为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的重头戏,《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相关实施单位攻克了规划选址难、征地拆迁难、项目落地难、施工进场难等制约瓶颈,实现了污水处理和污泥无害化设施项目全部落地的历史性突破,各项任务取得了突出进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清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丰台河西再生水厂、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等46项工程相继投入运行或试运行,另有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定福庄再生水厂等11项工程已完工并具备运行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全部完成后,全市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将从2012年底的41座增加到67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72万立方米/日,能力大幅提升,增长70%。
与此同时,北京市在投融资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除沿用国际上通用的BOT、BT、TOT、委托运营等模式外,中心城区和郊区县分别探索了区域特许经营和小城镇打捆BOT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全市共吸引社会投资约300亿元,有力推进了排水和再生水设施建设。
然而,在河湖治污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北京水环境治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141处、全长665公里的黑臭水体亟待治理。
金树东强调,我们将在全面完成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三年治污计划,扩大治污覆盖面,根治杜绝污水直排入河,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的“歼灭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