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暴雨中凸显城市应急管理软肋(社会观察)

湖北宜城市城乡建设局 杨明生
2016年08月02日07: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入夏以来,接连不断的强风暴雨从南到北先后席卷众多城市。一时间,大水漫城,城市“看海”,交通停摆,出行受阻,水电中断,城市正常运转、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暴露了很多城市在应急管理机制及减灾、防灾体系建设方面的“软肋”。

  主要表现在:

  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城市建设主导者缺乏减灾、防灾意识,城市规划编制中,对城市防灾、减灾、备灾等研究不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缺乏周密安排。防灾规划更多地体现了单灾种、单系统的特点,在布局规划时,上下水、电力、电信、燃气、供暖等管理部门相互分隔,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根本不适应现今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情况下多种灾害相互交织的形势。很多城市虽然外在光鲜亮丽,但一遇突发性灾害时就黯然失色甚至瘫痪。

  基础设施滞后。长期以来,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着重形象轻功能、重短期轻长效、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城市道路、防洪排涝、公共空间、应急救援、社会保障等达不到应急要求。以排水系统为例,众多城市虽然“年年挖,年年建”,但排水系统只能勉强抵御“一年一遇”,碰到“五年一遇”就吃紧。再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为例,不少地方根本没有应急避险场所,一些地方虽然建有应急避险场所,但数量过少,规模过小,标准不高,功能不全。

  应急管理粗放。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尚未成为一些城市公共管理部门的日常事务,政出多门,预案不全,信息不畅,效率低下。在很多城市,官方提示局限在“今夜有暴风雨”等简单提示,几乎看不见灾民到哪里避雨、哪里低洼积水、哪些公交地铁停运、哪个方向的列车航班晚点、哪些路段已封闭等精准的信息服务。当一种交通方式中断或瘫痪时,无人对公众出行进行告知或疏导,无人对旅客、车辆进行妥善疏散安置,甚至出现地铁、铁路已经中断运行仍有大量人流源源不断涌去的情况。

  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现在又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在带来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的同时,也带来了灾害风险的聚集。如何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城市应对灾害能力,是众多城市建设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2日 20 版)
(责编:李楠桦、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