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云南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成立26年,人与鹤相处日益和谐

“老鸦雀”解除濒危警报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16年08月27日08: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黑颈鹤在湿地内觅食嬉戏。
  资料图片

  “偷庄稼的家伙”刚一离开,宦国跃便开始了漫长的思念。作为云南省曲靖市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宦国跃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保护偷庄稼的“老鸦雀”,二是安抚地里庄稼被偷吃的村民。

  “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在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年年上演着“老鸦雀”和保护者的故事。

      

  “一夫一妻”,黑颈鹤一旦配对便不离不弃

  “老鸦雀”大名叫黑颈鹤,因为数量稀少珍贵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每年3月,黑颈鹤离开越冬地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进行繁殖;到了秋天,黑颈鹤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飞越崇山峻岭,到达云南、贵州等气候温和的地方越冬。

  地处长江上游牛栏江流域的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面积较大,每年有数千只黑颈鹤在此越冬,占全世界黑颈鹤数量1/10左右。除了黑颈鹤,在这里栖息的珍稀鸟类还有很多: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琵鹭、鸳鸯、白腹锦鸡、灰鹤、蓑羽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会泽自古以来就有黑颈鹤分布。为了保护黑颈鹤及其他候鸟,1990年,会泽县就成立了会泽黑颈鹤县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大桥和长海子两个保护点;2006年2月,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只鹤脚受伤,另外一只没有随大部队飞走,而是形影不离地陪伴左右。”去年3月,当越冬候鸟陆续飞离湿地时,宦国跃通过保护区监控画面看到一对黑颈鹤迟迟没有迁徙。黑颈鹤的不离不弃让宦国跃感动不已。

  也许忠贞不二是人类的视角。黑颈鹤以家庭为单位活动,“闲云野鹤”日子并不好过。黑颈鹤是一夫一妻制,雌雄一旦配对,便永远不离不弃。一只死亡,另一只便成孤鹤,直至死亡。孤鹤地位低下,平时形单影只,迁徙时不能与鹤群同行。在栖息地夜宿,孤鹤负责站岗放哨、走动巡逻。到了白天觅食,群鹤常常驱赶孤鹤,食物短缺时更是如此。

  从动物的角度更容易理解:任何物种个体无非两大使命:“活下来”保证个体生存、“生下去”传宗接代。因为黑颈鹤的忠贞不贰,意味着单身黑颈鹤对种群传宗接代已经失去了意义。对种群来说,站岗放哨已是这些孤鹤最大的价值。

  人鹤和谐,物种状态从“濒危”调整为“易危”

  保护区成立前,黑颈鹤曾是猎杀的对象。“那时没有保护意识,有时候村民也会打来吃。”护鹤员蒋仕学告诉记者,因为人类猎捕,黑颈鹤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很少,“当时大桥保护点也就还剩几十只,现在整个自然保护区已经有超过1000只黑颈鹤,比小时候见到的还多。”

  黑颈鹤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如今全世界黑颈鹤已经从最少时的200只增加到了现在的超过1万只,其物种灭绝风险级别也从濒危调整为易危。

  数量变化的背后,是人鹤关系的改善。

  实际上,黑颈鹤和人类的关系一向比较微妙:它的食谱中有小鱼小虾,但更离不开土豆玉米;它们的栖息地不能受到人类打扰,却为了“吃饭”往往选在离人类庄稼地不远的湿地内。

  黑颈鹤外出去农地觅食时,往往在某片土地发现食物后便不轻易换地方。“不少黑颈鹤会一直吃光庄稼才走,由于食量较大,对庄稼的破坏不容小觑。”蒋仕学告诉记者,因为黑颈鹤“闯祸”,自己时常成为村民抱怨的对象。每次听到抱怨,蒋仕学总是“和稀泥”:“吉祥如意鸟,你家今年要走好运呢!”

  “老鸦雀回来咯!”

  每当听到孩子们的呼喊,蒋仕学就知道自己最忙碌的时候就要来了。“一天来了多少只鸟,几点外出、几点回到夜栖地,都要做好记录。”蒋仕学说。

  不过偶尔也会有外地人因为好奇持枪进入保护区。蒋仕学告诉记者,为了保护黑颈鹤,自己“报过警、也抢过枪,总之不能让他们伤害黑颈鹤”。

  近年来,大桥乡附近的村民越来越感受到了黑颈鹤的实际价值。“这片湖本名叫跃进水库,但摄影师习惯叫它‘念湖’。”宦国跃说,不少摄影爱好者每年都会心心念念来拍摄黑颈鹤,就给水库起名念湖,如今水库已经成为摄影胜地。

  “冬天逢年过节,村里农家乐根本住不下。”蒋仕学告诉记者,自己儿子开的农家乐一年毛收入高达18万,因鹤致富,让他对保护黑颈鹤有了更深的认识。

  发展旅游,关键是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碧波荡漾,湿地内到处是成群结队的乌鸦、三五成群的喜鹊等留鸟。湖边洋芋绽放的大片白色小花,预示着今年黑颈鹤不必担心饿肚子了。 

  冬天管护鸟类,夏天种植食物,保护区管理者一年四季都闲不下来。

  为了减少人鹤矛盾,保障黑颈鹤基本栖息地,三年前,宦国跃通过申请国家项目资金整治湿地、堆起鸟岛,并在鸟岛上建设食物基地。“高寒山区农民收入本就不高,为了保护黑颈鹤农民已经付出很多,要尽量让黑颈鹤少糟蹋群众粮食。”

  “大家都知道黑颈鹤是国家保护动物,猎杀要坐牢,不敢、也不愿意伤害它们。但是黑颈鹤闯祸的补偿最好还是能有一点。”宦国跃呼吁,应该尽快建立黑颈鹤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减少农民的损失,避免人鹤矛盾。

  上世纪90年代初,蒋仕学在护鹤期间只能拿到70元的补助,如今这一标准也仅有200元每月。“70块钱都干了,现在200块能有啥意见?”蒋仕学憨笑。宦国跃接过话,“护鹤员补助比较低,保护区现在只能在项目资金上补助,比如在鸟岛上种植土豆,按天结算工资较高,我们优先聘请护鹤员来干。”

  如今,整个自然保护区已经安装了地理信息系统,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县城就能对保护区情况进行观测。“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放在全国都能排的上号。”宦国跃说这话时,满是自豪。

  尽管坐在办公室就能实现视频监测,但保护区工作人员还是要定期现场巡护,发现有受伤或者生病的黑颈鹤还要现场救助。“天气越糟糕越要到现场,冬天时常要冒着风雪上鸟岛投喂玉米。”宦国跃说。

  “保护区科研能力还是短板。”宦国跃说,不少伤鹤、病鹤保护区没有能力进行治疗,有时候不得不送到昆明救治,因为伤病较重或者耽误时间,伤鹤病鹤死亡率不低。

  会泽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两个片区核心区,均为人工修筑水库后在库尾形成的湿地。前几年由于干旱,水库水位下降较多,部分地区湿地干涸,影响了鸟类栖息;近年来,为了蓄水供下游发电,部分湿地又被淹没。

  “黑颈鹤栖息地主要是湿地,水多、水少都会影响其活动。”宦国跃说。

  “关键还是要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黑颈鹤等动物保护的关系,合理确定蓄水水位。”宦国跃建议。

  专家认为,从保护黑颈鹤的角度,过度发展旅游肯定会对鸟类有影响;但从社区和谐,周边村民致富和人鹤关系和谐角度来看,发展旅游却是条可行的道路,关键是做好平衡,保护优先,兼顾旅游。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7日 10 版)

(责编:蒋琪、史雅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