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汇聚绿色发展正能量  建设宜业宜居示范区

山水怀柔因绿而兴

本报记者  王昊男
2016年12月19日08: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生态怀柔。
  王铁瑛摄

  怀柔,山水之城,游走其间,满眼皆绿。北依燕山山脉,南偎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让怀柔成为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北京的后花园。爱绿、护绿、增绿、用绿。绿色理念已经融入怀柔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连政府的官方微博都透着绿色——“山水怀柔”。

  怀柔懂绿,也因绿而兴。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APEC选址于此,造就了“国际会都”;设立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成就了“中国影都”;定位“国际交往新区”,更让怀柔成为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承载区和首都北京的城市新名片……“未来,我们将加快速度,努力将怀柔建设成为高品质宜业宜居示范区。”怀柔区委书记齐静说。

  爱绿更护绿

  打造高品质宜业宜居环境

  青山绕水生,绿树成荫长。在潮白河怀柔段,2000多亩树木在冬日的寒风中挺拔矗立。10万余株各类乔灌植物深植沙地,让过去盗采严重的潮白河旧河道换了新颜。北京市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从此消失。

  近年来,怀柔区陆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造林、中幼林抚育等系统工程,平原造林2.3万亩、营林造林23.9万亩,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达到78.9%和56.4%,与2011年相比分别提高3.4和3.2个百分点,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水是城市的灵魂,而怀柔美就美在怀柔的水。怀河、汤河、怀沙河、雁栖河……17条河流构成了怀柔城灵动的水系。而与区同名的怀柔水库,更是北京“两盆净水”之一,承担着向北京城日常供水的重担。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按照工作思路,怀柔区把污水处理、垃圾治理、村容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融入到小流域建设中去,实施了“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截至2016年底累计投入资金3.58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2平方公里,相继建成了42条清洁小流域,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坡,清水出沟”。

  水资源的保护,离不开制度的保障。2016年,随着“河长制”的全覆盖,怀柔区河湖基本实现了“无垃圾渣土、无集中漂浮物、无违法排污、无明显臭味、无新增违法建设”的“五无”目标。怀柔区区长常卫表示,“到2020年,全区水环境质量将得到彻底改善,主要河湖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宜人’,实现新城地区污水处理率95%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85%以上,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100%。”

  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对高污染企业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怀柔天是蓝的,呼吸口空气都是甜的!”外来的游客这样形容。《2015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怀柔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73.2分,位列全市16区之首,成为全市生态环境最好的区。

  增绿更用绿

  释放生态资源价值红利

  在增绿的同时,怀柔也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蜿蜒连绵的白河绕村而过,一排排仿明清建筑的新农居倒映水中。八宝堂,怀柔北部山区琉璃庙镇双文铺村的一个小自然村,三面环水背靠山,只有50多户人家。长期以来,该村的农民只以土地为生,仅靠种地、外出打工等劳动方式带来微薄的经济收入。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沟域经济”在这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发掘“佛八宝”传说,组织八宝探险游;把传统“二八席”进行继承和发扬,打造特色饮食;结合琉璃河水资源,推出皮筏漂流……“立体式”生态旅游模式让小山村焕发了新生机。

  “仅近5年,我们新建改造了天河川、怀九河、白桦谷等特色沟域7条,有效提升了山水资源价值。”怀柔区农委负责人表示,“这种发展模式让农民增了收、致了富,不再对着好山好水干发愁。”

  举办“读懂中国”论坛、G20部长会议、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怀柔的会展业同样发展迅速,2016年预计会议会展产业收入将达到3亿元。同时,在怀柔作为文化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腾飞。据统计,近3年国产票房过亿大片中,一半以上都出自怀柔。

  “我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将重点培育生态旅游、休闲养老、林业经济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构建彰显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齐静说,“怀柔的发展,将始终以绿色为考核门槛,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战略统领。”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19日 14 版)
(责编:初梓瑞、史雅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