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再查野生动植物家底

2017年10月11日08:38  来源:金羊网
 
原标题:广州再查野生动植物家底

调查队员在白云山“抓虫”

  调查队员在白云山“抓虫” 陈秋明 摄

调查人员在花都捕到一只蝴蝶

  调查人员在花都捕到一只蝴蝶 林桂炎 摄

调查人员在花都找到的蜥蜴

  调查人员在花都找到的蜥蜴 林桂炎 摄

  近日,广州正式启动全市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

  其实,早在2004年,广州市开全国先河,历时近三年对全市748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动物和植物进行全面摸底。其中发现了广州木莲和广州堇菜2个疑似新物种,蟒山角蟾、三港雨蛙等14种动物更是首次写进广州历史。

  记者从相关专家了解到,十几年时间,广州的野外资源状况、保护成效、形势任务等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保护法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监测等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本底调查显得相当重要。

  本次科考队的总队长张春兰告诉记者,这次走访给她的总体感觉是,从化吕田、良口、流溪河森林公园以及增城北部的山地地区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是太明显,动植物多样性相对丰富,有些区域植被变得更多了。不过,增城中南部、花都一带的农田区变化很大,“第一次调查的时候基本是以大片农田水田为主,但现在很多地方都变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水田的减少对蛙、蛇等两爬类以及鸟类的影响较大。

  不过,张春兰表示,这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项目为期2年8个月,本次走访只是一个序幕,接下来科考组还会根据不同季节对多条样线进行多次走访。目前要断言广州陆生野生动物的资源变化还为时尚早。

  本次调查除了更新、充实广州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信息之外,还将致力于全面系统掌握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摸清物种的数量、分布、动态及栖息地状况,其中还包括全面了解野生鸟类迁飞过广州的情况,绘制迁飞路线图等等。

  给大家介绍一下,调查是这样进行的

  9月中下旬,本次调查正式启动了第一期野外调查工作。科考组对从化、增城、花都、番禺、南沙等区域的66条样线进行走访,走访路线基本与十年前相同。

  当年被科考人员发现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现状如何?广州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动植物未被发现?记者连日来跟随科考组走进花都狮岭、白云山、海珠湿地等地,“围观”广州不为人知的野生动物世界。

  花都:用探险棍“搜查”

  9月21日,记者跟随着其中一队科考组来到花都狮岭、花东镇一带,鸟类、兽类、两爬类和昆虫四支小分队,从花城村出发,沿着泥泞的村道往新庄水库一路步行调查。

  一路上,两爬类小分队的负责人张亮拿着探险棍认真摸查路边的草丛中是否有两爬动物出现。一行人一路上发现不少蛙类被车压死在水泥路上。另一路鸟兽类小分队调查过程中,看到最多的兽类以鼠类为主,但活物看到的不多,也多是在路上“认尸”。

  兽类专家池鸿健说,兽类动物难觅,除了受城市化影响之外,主要还跟时间节点有关,因为大多数兽类都是夜行性,所以白天巡查时看不到它们也实属正常。

  白云山:多种方法“捕虫”

  9月22日下午,记者跟随科研调查小组一行7人来到白云山走访样线,调查小组有兽类专家、鸟类专家、两栖两爬类专家以及昆虫类专家。

  记者看到,昆虫专家带着一个网,用扫网法来捕捉昆虫,有时也直接用手将昆虫捉起来,放矿泉水瓶内带回研究。昆虫专家告诉记者,因为昆虫的种类多体型小,肉眼难以识别,需要带回去在显微镜下面观察,还需要做成标本记录。据其介绍,白云山样线两边的绿化植物有人工打理,所以昆虫相对野外较少,比较多的物种有蜻蜓、胡蜂、蝗虫、步甲、蝽、粉蚧等。

  鸟类资源在白云山也算相当丰富,鸟类专家张春兰主要靠听鸟类的鸣叫声来辨别鸟类。据介绍,白云山中多见有珠颈斑鸠,白头鹎,山斑鸠,大山雀等鸟类。

  两栖两爬专家和兽类专家在白云山的收获并不多。兽类专家黄志文告诉记者,因为动物警觉性高,在白云山这样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兽类很少出现。

  湿地公园:用望远镜观鸟

  9月23日下午,记者跟随另一组科研调查小组一行5人来到海珠湿地公园。兽类研究专家周智鑫告诉记者,海珠湿地公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点,2004年第一次调查时,该处是农田和果林,2012年经人工改造后成为广州市区内最大的湿地。

  调查过程中,湿地公园空中飞过了数百只椋鸟。鸟类专家告诉记者,清晨和傍晚是鸟类活动的高峰,在湿地公园见到比较多的鸟类有丝光椋鸟、白头鹎、白喉红臀鹎、大山雀等。不同于白云山中鸟类专家的听声辨别,湿地公园视野开阔,鸟类专家能直观地用望远镜观鸟。

  此次海珠湿地之行,兽类专家周智鑫暂无收获,“城市的湿地公园人类活动太多,比较难看到动物活体。”不过,周智鑫告诉记者,兽类调查还能观察其痕迹、脚印或粪便等。(记者 何伟杰 刘宝霞 张豪)

  

(责编:贺迎春、杨迪)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