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打造人水和谐人水相亲城市

东莞实现以水丽城以水兴城

2017年10月27日08:4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东莞实现以水丽城以水兴城

  优美的水环境成为东莞靓丽的风景线。巫业通 摄

  十月金秋,此时只要在东莞走一走,到处都可看见湿地公园、水边绿道、水上游船等久违的岭南水乡风貌。每逢周末,万江龙湾湿地公园、麻涌华阳湖湿地公园游人如织,到处都是来此度假休闲的市民游客。

  东莞因河而盛、依水而兴,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东莞城市水生态环境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近年来,面对日趋严峻的城市水生态困境,东莞以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为契机,努力从源头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打造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据了解,在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期内,东莞倾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投资148.58亿元建设76个项目,在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特别是水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截至目前,水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共“五大体系”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取得诸多显著成效,较好地完成试点创建工作,并于10月26日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

  生态绿变 从污水横流到湿地公园

  秋日的东莞,依然有繁花盛开,万江龙湾湿地公园周围,河道绿水清清,岸边垂钓者悠闲自在,孩童欢乐的笑声此起彼伏。走进湿地公园,蓝天、白云、碧水交相辉映,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此时此刻,东莞华阳湖湿地公园也是草木葱茏、绿水潺潺,目光所及之处,水鸟低徊,碧波荡漾……但在此前,这里还是一片养殖场,每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走进东莞同沙水库的行车道,两旁绿水环绕,悠闲的骑行者穿行其间,不时传来阵阵赞叹声,“水好清,景好美……”。

  在东莞,无论是水库江边还是河涌湖畔,这样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无不成为周边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形成融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认知和城市生态功能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湿地旅游区。

  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东莞力图实现“水通、水清、水动、水美、水兴、水合”的“六水”目标,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岭南水乡风貌。东莞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标志性水生态景观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弘扬水文化,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水生态建设,营造全民节水、爱水、亲水的良好氛围。

  今日的东莞,昔日又黑又臭的臭河涌,已然脱胎换骨,一跃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风景线,大大提高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这个以制造业闻名的“世界工厂”,正在这样越来越多的优美水环境中,实现绿色崛起。

  源清流洁

  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源头活水”

  时针拨回四年前,2013年东莞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自此开始了发现问题、加强治理、不断优化水生态环境的创建之路。

  东莞为何一定要做好水文章?东莞在《关于申报东莞市为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的请示》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回答——“在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是东莞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和应有之义”。

  创建工作开始以来,得到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东莞市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等日常工作。迅速编制完成了《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2016)》,为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为了有效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并为全面建设具有东莞特色的水生态文明积累经验,东莞市水务局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实施“东治、中联、西和”战略,紧紧围绕水管理、水保障、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五大体系,全面开展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东莞积极推进“河长制”,对“河长”全面实行目标责任考核,从2014年起在石马河、茅洲河、水乡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实施“河长制”的基础上,东莞还草拟了“涌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流域污染整治。为此,东莞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和协调小组,落实专人跟踪截污管网方面项目建设进度。

  连续的政策出台不仅表明了东莞治水的坚定决心,更是如今东莞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有力保障。据统计,试点建设期内总投资为148.85亿元,建设重点项目有76项。目前已完成投资约129.81亿元,约占总投资匡算的87%。21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

  在外界关注的水污染防治体系方面,目前全市已建成37家污水处理厂和1600公里的截污管网,其中,试点期内共建设完成37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超额完成试点任务。通过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工程和水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2011年的14.08万吨/年下降到2016年的9.05万吨/年,降幅超过35%,全市氨氮排放总量由2011年的2.12万吨/年下降为2016年的1.52万吨/年,降幅超过2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11年的84.2%上升到2016年的96.21%,提升了12.01个百分点,实现了污染排放的大幅消减。通过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工程和水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使东莞河湖水质持续好转,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1年的51%提高至2016年的83%。东江东莞段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到IV类;石马河流域主要河流水质继续保持逐年改善趋势,东莞运河的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水乡经济区32个主要河流及主要内河涌监测断面中,达到或优于IV类的水体占比提升至62.5%。

  人水和谐

  改善人居环境助推经济转型

  某种程度上,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推动,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正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曾经,麻涌镇的河道水系遍布着化工、电镀、造纸等传统低端工业,鸡棚、鸭寮混杂其中,纵横交错的河网,常年散发着恶臭。如今,乘坐游船,在长约6公里的马滘河水道上漂游,穿行在翠芦莉、水上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边上,吹着习习凉风,在不远处的湿地之上,还有一群白鹭在栖息觅食。

  麻涌镇良好的环境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也出现转机,“两高一低”企业逐渐迁出,生态环保产业成为新的主流,吸引了阿里巴巴、京东等一批大型优质项目进驻。

  麻涌镇的例子,是东莞水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城市升级的缩影。近年来,东莞围绕《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服务民生为主旨,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加快实现“防汛安全可靠、供水水质优良、河湖环境友好、水务管理高效”为目标,扎实推进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工作。

  据统计,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东莞全市用水总量从2008年的21.48亿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17.91亿立方米,减少16.6%;2016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为26.23立方米,比2008年下降54.8%,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较好发挥了助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2014年1月东莞还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称号。

  近期,东莞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既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也能显著增强城市防洪抗涝能力,让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可以预见,在这样的努力与实践中,东莞市民在感受到这座“世界工厂”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依然能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怀,感受得到人水和谐的美丽东莞。撰文:靳延明

(责编:贺迎春、杨迪)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