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成功创建示范城市两年后,广州正式实施强制分类试点

垃圾分类不做“选择题”

本报记者 贺林平
2017年11月04日08: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广州白云区三元里街东约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箱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人民视觉


在广州采访垃圾分类,有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全国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广州从2000年开始探索生活垃圾分类,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和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路子。即便如此,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9月1日正式实施的消息一传出,还是引发了强烈关注。

一家五口人,开了个家庭会议,决定设立一个存钱罐。谁扔废物、倒垃圾的时候没有分类放对地方,就罚款,小孩1元、大人5元。一开始,存钱罐里的钱不断增加;没几天就不再“进账”了。之后,全家人又决定把里面的钱拿出来,奖励那些帮助、提醒别人分类的人,存钱罐又慢慢空了下去。

10月中旬,广州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强制实施单位489个,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31份,仅天河区就被责令整改20宗。

机关做表率

垃圾袋分颜色,餐具回收有流程

目前,广州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5万吨,今年1—6月全市生活垃圾日均处理量1.95万吨,尽管持续快速增长,但处理能力与垃圾产生量的矛盾依然突出。“垃圾分类是我们必须干、也必须干好的工作,要形成以法制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广州市市长温国辉表示。

不过,一位市民感慨,在垃圾分类上,两种情况让人很受伤:一是百姓分得很认真,却发现机关单位没有以身作则;二是分的时候很仔细,到环卫收运时又胡乱倒作一堆。

如何温暖百姓“受伤”的心?市里决定,垃圾分类“党员干部要带头,机关单位要先行”。

作为广州市政府大院的“大总管”,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早在2011年就在2万多平方米的大院内推动垃圾分类。不久前,记者走进一栋栋办公楼时,看到不同类型的垃圾桶内套上了全新的分色垃圾袋——绿色代表厨余垃圾,黑色代表其他垃圾,蓝色是可回收物,红色是需要单独放的有害垃圾。

“过去我们只是分了桶,但袋子全是黑的,在收运的时候还可能混淆。这次用全新的分色垃圾袋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普通市民也是一种示范和引领。”市政府机关事务局局长温炎基说。

对象是机关干部,宣传发动相对比较容易。广州市政府大院内,日常工作的公务员约2500人。相比2011年,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这次印制的宣传单设计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不仅图文并茂,说明了各种垃圾所属的类别、应投入的垃圾桶颜色,而且还用一张《分类投放点分布图》,清晰标识出不同垃圾桶在整个大院的分布位置。

“在意识形成、强化后,还要有一个土壤,生出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温炎基所说的“土壤”,就是他们设计的一系列制度流程。

机关单位,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食堂。在广州市政府大院食堂,所有人就餐后都按统一路线离开,回送餐具的动作被分解成三个步骤,确保厨余垃圾的精细分离:第一个桶,扔纸巾、牙签、包装纸盒;第二个桶,倒掉剩饭剩菜;最后才是放下空餐具。食堂后门还安置了一套厨余垃圾处理机,可将10桶湿垃圾压缩成2桶,并将油水初步分离,大大减少了垃圾收运量。

广州市府大院还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督导小组,负责定期督导检查大院各单位垃圾分类工作,并对检查情况及时通报。

社会有样板

宣讲指导不怕啰嗦,精准分类有了自觉

垃圾分类,政府不能“唱独角戏”。8月2日,广州市城管委公布了首批100个开展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的样板小区;并制定下发了《广州市创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居住样板小区工作标准》,计划2017年11月组织检查验收。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道的云山诗意小区就是样板小区之一。记者发现,小区每栋居民楼下都放置了两个黑色和两个绿色垃圾桶,上面分别写着大大的“干”和“湿”字;一条人来人往的道路边,还新设了一个近1人高的“92回收箱”。大龙街道垃圾分类办负责人刘桂珍告诉记者:“这是引入企业合作,专门回收旧衣物、旧家具等低质可回收物的;回收箱还专门设置了有害垃圾窗口,用来投放废旧电池、灯泡灯管和过期药品等,再经由专门渠道收运后定点处理。”

说话间,两名工人正将满箱旧衣物塞到一个个编织袋里,准备称重拉走。

推广垃圾分类,基层干部的担子可不轻。大龙街道富怡居委会书记胡柳丰坦言,强制垃圾分类,相关监督指导的工作要求比以前细了很多,实了很多。“整个8月,天天晚上组织干部上门宣讲、指导,挨家挨户,一户不能落,少的去两三次,多的有十次。”她笑着说,这段时间从没过过双休日,晚上也没按时下班过。“这项工作就是要不怕烦,不怕啰嗦,不怕厚脸皮;就是要多烦他(她),烦到他(她)自觉。”

A7栋居民黄雪华说,家里老人一开始看到工作人员上门就头疼,多年习惯一时难改,嫌分类麻烦。“不仅要珍惜家里的小环境,还要爱护小区、社会的大环境。”居委干部的一席话,全家人深感认同。“现在连小孩都知道怎么分了,有时候大人随意丢了,孩子过来纠正我们。”

走进居民曾虹的家,她正忙活着做午饭。厨房里,除了政府发放的绿色厨余垃圾桶外,她自己还准备了一个粉色的小桶。“志愿者们手把手教街坊们把干湿垃圾分开,后来我发现,菜、肉上面经常有一些包装袋、捆扎带什么的也要分开,就自己又加了个垃圾桶,专门放这些东西。”

推广须克难

执行中有奖有罚,处理链正加紧建设

除了实施强制分类,广州市计划到2020年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相关行业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参与率100%,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良好以上达标率100%,且其中50%以上街(镇)达到垃圾分类优秀示范街(镇)标准;全市餐厨垃圾分类率达到1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要达到这个目标,难度不小。

“目前广州各镇街垃圾分类工作进展不均衡,全面推广比搞示范难得多。”中山大学生态与环境研究院院长杨中艺建议,首先要在法律法规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有奖有罚。

对此,广州市城管委分类处副处长彭自良介绍,《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已于2015年9月1日实施,目前市人大已立项将该《规定》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现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今年底出台。

另外,广州将修订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通过设置垃圾增长控制量,实行阶梯收费、垃圾分类优惠计费等措施,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也将纳入生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创建活动考核指标中。

法律法规有了,处罚能否跟进?从9月1日起,广州市城管委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区域或单位,每月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执法检查,并对不按规定地点倾倒垃圾、混收混运等行为做到发现一宗、处罚一宗。

不过,执法难度可不小。街道、社区一没有执法权,二也人力有限,处罚不可能面面俱到,目前处罚将主要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物业管理等单位,对于普通居民仍将以宣传鼓励为主。

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处理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垃圾的前端分类、中端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置,必须形成一条完整闭合可控的处理链。对此,广州市正积极建立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等4条完整的收运线,增配各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规范车辆标识。广州市城管委主任陶镇广透露,广州将落实好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服务政府购买政策,鼓励区、街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探索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4日 10 版)

(责编:魏欣宁、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