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绘制世界首部百万比例尺土地覆被地图集

我国20年地表变化一目了然

2017年11月16日07:2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我国20年地表变化一目了然

  图为北京幅2010年土地覆被地图。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覆被地图集》(1∶1000 000)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由中国科学家绘制的中英双语版地图集是世界首部百万比例尺土地覆被地图集,完整、系统记录了1990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快20年的地表变化,对研究我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介绍,“土地覆被”是一种地理特征,是陆地表面可被观察到的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的综合体,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也具有自然与社会属性。通过遥感监测某一时刻地表土地覆被信息,实际上就是识别此刻地表土地覆被的类型信息,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记录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改变地球表面特征的空间格局。对某一时段地表土地覆被信息的获取,可再现地球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精细刻画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准确掌握土地覆被类型及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既是区域环境过程基础研究的需要,也是国家生态建设策略制定的重大需求。

  该地图集通过遥感技术,历时六年编制而成,先后有来自中国科学院9个研究所和9所高校的24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其中。地图集所采用的2010年、2000年和1990年三个时期中国土地覆被数据集,经过了11万余个土地覆被地面实测样点数据的校验,13轮大规模交叉自检,3万余个独立地面样点的精度验证。

  地图集主编、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吴炳方介绍,该地图集的基础数据是目前世界上分类级别最完备的土地覆被产品中,监测范围最大、精度最高、序列最长的数据集,是惟一的土地覆被量与质一体化的数据集,填补了我国土地覆被类型与参数一体化数据集的空白。其中,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B)CCD数据为主要信息源,是我国自主遥感数据综合应用的一次重要实践。

  可核查生态环保成效

  地图集编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海洋、农田和城市等各类生态系统。但长期的开发历史、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导致我国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尤其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严重的自然灾害等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也相应加大,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这些工程在各地落实效果如何?环保部门可采用这部包含有遥感数据的地图集进行核查。

  目前,地图集所用的数据集已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和省级(市、区)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科教等部门与行业的100多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共享数据超过750GB,“这将提升我国生态学、地理学、遥感等领域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吴炳方说。

  40种颜色描述地表变化

  该地图第一部分包括中国行政区划图1:16000000、中国2010年土地覆被1:9000000、中国2010年植被覆盖度1:16000000、中国2010年植被地上生物量1:16000000、中国2010年环境灾害星影像图1:9000000和中国土地覆被分幅索引1:16000000;第二部分包括61幅国家标准分幅2010年(1:1000000)、2000年(1:2000000)和1990年(1:2000000)的中国土地覆被地图与中英文文字说明,以及一幅2010年南海诸岛土地覆被地图(1:6000000);第三部分为总图例及地图集编制说明。

  与其他地图相比,土地覆被地图集色彩斑斓,颜色多达40种。

  地图集编辑部成员介绍,色彩系统是本部地图集的一大创新,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土地覆被类型的色彩设计,使各类型的颜色明显地区分开,达到清晰易读的效果。地图集将林地、草地、耕地、湿地、人工表面、其他6个一级类又细分为40个二级类,用40种颜色代表40种覆被类型。例如,林地类型就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等,采用深浅不一的绿色系;草地类型,分为温带草原、高寒草原、温带草甸、高寒草甸,采用草黄色调,用草黄-浅草黄-韭黄-嫩草色来表示。

  有些类型还用了色彩加符号组合的方法予以表达。相同的色彩加上不同的点状、线状、面状的符号,更为细致、专业地呈现出覆被类型。例如沙漠一种覆被类型,就根据颜色和符号的不同组合分为线状沙丘、抛物线状沙丘、鱼鳞状沙丘等多达30种细分类型。

  地图上的北京

  2010年土地覆被林地超一半

  地图显示,北京作为首都,其土地资源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土地覆被特征。2010年土地覆被以林地为主,占土地面积的56.5%,其次是人工表面和耕地,分别占17.91%、17.20%,草地占6.43%,湿地占1.75%,其他类型仅为0.21%。

  吴炳方分析,北京的土地覆被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空间格局,具体表现在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人为特征。

  地图显示,北京不同区的土地覆被与其地形地貌及生态经济功能定位密切相关,比如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怀柔、平谷、门头沟、密云、延庆,林地面积比例均超过67%,其中门头沟更是高达90.92%。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西城区,人工表面占90%左右。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及石景山区人工表面所占比例也超过50%。据统计,北京的人工表面以建设用地为主,其次是交通用地。(记者 张然)

(责编:孙红丽、伍振国)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