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余村

壮士断腕绘出“青山绿水踏歌图”

2017年11月20日08:3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壮士断腕绘出“青山绿水踏歌图”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巡礼】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的“两山”会址游客爆棚,村道也拥堵了。恰好路过的村主任俞小平迅速从接待中心拿过扩音喇叭,疏导游客前往不同的景点参观。

  “这两年游客多了,交通拥堵的情况时有发生。”村主任俞小平乐呵呵地说。如今跟他一样,自愿加入到义务疏导的党员、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有很多,而且从来不计报酬。

  人人都是交通疏导员,只是余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多年来,余村干群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样板正在浙北大地上迅速崛起。

  绿色发展碰撞精神文明,“壮士断腕”今更壮

  上世纪末的余村大规模开山采矿,村集体年收入常年稳定在300多万元,一度成为全县首富村。但是过度开采不仅破坏生态环境,整个村庄常年灰蒙蒙的,而且矿山上时常引爆的炸药,也让工人安危难测、家人担惊受怕。

  2005年以来,余村人坚定了信念:不能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不能再继续吃着子孙饭、不谋长远路。从此,余村接二连三关闭矿山和水泥厂,又把工业企业集体纳入园区,村集体收入锐减到20多万元。

  “我觉得这只是转型发展中的阵痛罢了。”村民胡加兴曾经就是一名拖拉机手,从矿山下岗后接触到了漂流,于是他举债在村里搞起了漂流,没曾想,如今的荷花山漂流年接待游客达到6万多人次。

  曾经脏乱的毛竹山也改头换面了。余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陈思思说,天荒坪林业公司去年携手余村在5000亩毛竹山上种起了林下作物,重点培育了三叶青、竹荪、铁皮石斛等,既达到了美观效果又产生了经济价值。

  2016年,余村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又回升到了38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5元,年均分别增长25%、15%。

  生态修复碰撞精神文明,村庄就是大花园

  记者在余村“两山”绿道上偶遇村民胡有乾,他说,现在晚饭过后,村民们就相约在绿道上散步,非常惬意,“过去这里是条泥巴路,下雨天就是一脚泥。”

  “起点是文化礼堂,终点是矿山遗址,总长3公里。”陈思思说,现在绿道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年底前可完成硬化,两条总长10公里的绿道将串起整个村庄,徒步于其中就如同一座大花园。

  在绿道起点“百亩花海”项目处,一个告示牌赫然矗立:该项目原先是水泥厂厂房。如今村里通过流转开挖了池塘,并播种了近80亩的荷花、向日葵等景观植物。

  余村人正以5A级景区的大花园为目标努力着。作为安吉县“垃圾不落地”试点村,记者多次走访,几乎在村中看不到垃圾桶。

  清运工胡国庆说:“每天早上7点30分前,我会逐一将‘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分类清理干净,等到全部完工后,垃圾桶会被拖走清洗,等到下午4点再放回原处,供村民继续使用,所以游客是看不见垃圾桶的。”

  从2013年开始,余村对村庄内部进行生态修复,48家工业企业全部关停,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实现污水纳管,每个自然村的围墙立面不再是单调的白色,而是绘制了五彩斑斓的墙体画。

  文化复兴碰撞精神文明,幸福家园飘歌声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一到傍晚,余村的文化礼堂、文化舞台和灯光球场上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有的排练歌曲,有的排练舞蹈,有的还耍起了杂技。

  “他们正在做排练。”俞小平说,这已经是村里的惯例了,每到节庆时节,村里的老百姓总喜欢到台上唱一唱、跳一跳。

  近年来,余村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礼堂、文化舞台、灯光球场、农家书屋、数字电影院等。

  “物质生活好起来了,我们不能忽视精神生活方面的发展。”俞小平认为,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

  为了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村民们自觉将鸡鸭圈养起来,改变了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自发组成生态护卫队,及时纠正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一扔垃圾、烟蒂,村民看到就会捡走放进垃圾桶。”村民盛小梅说。

  看着家乡这些年巨大的变化,58岁的村民李俊贤感慨万分,他将自己的心声化作歌词,“千年银杏,万顷珠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相映荷花,幸福家园。”

  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说,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要认真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把余村建设成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乡村样板。

   (记者岳德亮)

(责编:贺迎春、杨迪)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