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又见“狼烟” 禁烧秸秆如何化“堵”为“疏”

刘倩

2017年11月27日15:46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初冬时节,有些地方的农田里、空地上又开始“狼烟四起”,弥漫着“烟熏火燎”的味道。

一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编制“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依据各自资源禀赋、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编制“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明确秸秆开发利用方向和总体目标,统筹安排好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内容,完善配套政策,破解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建立较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存、运输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各地随即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明令禁止焚烧秸秆,以避免因秸秆、落叶、木柴、树木等焚烧而产生烟尘污染。但即便如此,今年这个时节,秸秆焚烧造成的“烽火狼烟”依旧肆虐。

秸秆焚烧为何难以“一禁了之”?

近日,据环保部消息,从今年9月20日到11月15日,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共监测到全国的秸秆焚烧火点363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73%。虽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高压禁烧政策之下,火点有所下降,但东北地区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黑龙江省监测到的火点增加了约41%,而吉林省更是增加了783%。

专家称,焚烧秸秆会产生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在扩散条件不利情况下会对大气造成污染。不同于高达百米的燃煤锅炉烟囱,秸秆焚烧影响的一般都是低空空气,因此对城市、乡村空气的污染更直接。

针对这一问题,其实吉林省已下“重拳”打击,对不听劝阻、擅自露天焚烧秸秆的个人,依照治安管理有关规定予以治安处罚;导致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如此严格的禁令依旧没能阻止秸秆的大面积焚烧。

秸秆焚烧为何屡禁不止?据宁波市奉化区环境监察大队江崃称,实施秸秆焚烧的人群基本为中老年农民。这类人群习惯于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对禁令往往不重视、不理解,面对专业人员的教育、劝解往往不知所云。纯粹的惩罚措施不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执法难度较大,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相关部门在接到有关投诉后,虽然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查看,但大多数情况下,经常会“扑空”,因为大多数焚烧秸秆的人在点火后就会离开现场,难以找到实施者。前往现场的工作人员只能采取扑灭焚烧点的方式,并无他法,惩罚起来实在颇有难度。

“十八般武艺”全上阵 秸秆综合利用需完善

“禁烧”效果虽然不佳,但是各地没有放松这一项工作,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进行无死角宣传,组建巡逻队24小时不间断巡逻,采用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焚烧火点等方式加强监控,真可谓“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全面打响“禁烧”保卫战。然而,“禁烧”的最终目的是“强迫”人们放弃传统的处理方式,而另寻他法。因此,为老百姓提供多样化的秸秆处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的挖掘秸秆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向着“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全面靠拢。将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显现出来,让广大百姓认识到新的秸秆处理办法能够带来收益,他们的热情就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近年来,该县着力探索构建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的有效模式,通过秸秆还田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严控秸秆露天焚烧五大模式,使秸秆变成了创收的“香饽饽”。

此外,各地针对秸秆综合利用还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把秸秆制成炭基肥,制作成青贮饲料,秸秆生物氧化造纸,秸秆到纤维地膜转变等,这些技术虽然日臻成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遭遇种种困境,比如秸秆回收难、效益不高等问题。如果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对秸秆产业的良性运作进行扶持,让秸秆化废为宝,真正让农民得实惠,让市民享清净。

(责编:贺迎春、董菁)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