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治理十年,水质改善、生态好转,水环境压力仍在增大

打响攻坚战 再唱太湖美(美丽中国 和谐共生)

本报记者  王伟健
2017年12月01日05: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太湖沿岸的苏州金庭镇芦苇地。
  新华社记者 杨 磊摄

  制图:郭 祥

  日前,江苏省太湖办通报了十年来的太湖治理情况。江苏省太湖办相关负责人称,治理十年,太湖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富营养化从中度改善为轻度,连续十年安全度夏。

  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江苏宜兴是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乌溪港是太湖15条入湖河道之一,莲花荡农场则是这条河流的上游水源地,南面莲花荡、东面虞墅荡两支水流在农场交汇后汇入乌溪港,最终流入太湖。

  11月28日,记者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南部的莲花荡农场看到,农场三面环水,清清的河流穿田而过,500亩的有机水稻田刚刚收割完毕,300亩生态景观林郁郁葱葱。当地干部称,几年前,这里因畜禽养殖、围网养殖等造成河水污染,成为整治对象。近5年来,农场实施了多轮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农业部的尾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工程示范点,乌溪港入湖河道水质从2010年的劣Ⅴ类跃升至2016年的Ⅲ类,1000亩核心区实现面源污染零排放。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据介绍,截至目前,江苏省实行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计划,开展化工、电镀、印染等行业专项整治,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5300余家。建设污水管网2.5万公里,污水处理总能力达848万吨每日,是2007年的2.6倍。农村治污设施取得长足进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3%。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关停或整治畜禽养殖场6200多家、拆除网围养殖44万亩。实施生态修复,封育造林、恢复湿地73万亩,完成第一轮湖体清淤任务3700多万立方米。

  江苏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介绍,2007年以来,江苏全面落实国家总体方案和省里的实施方案,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统筹推进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

  监测表明,目前太湖水质由2007年的Ⅴ类改善为Ⅳ类,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改善为轻度。今年1—10月,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2007年下降5.4,考核指标高锰酸盐、氨氮、总磷、总氮分别下降13.3%、84.6%、23.8%、38.4%,全部提升1—2个等级,除总磷外,其它3个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总体方案2020年目标。15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5年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

  江苏省太湖办副主任钱江介绍,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好转,顺利完成了国家总体方案阶段性任务,连续十年实现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治太目标。

  隐患仍未根除,今年蓝藻发生强度达近十年来最大

  虽然这十年太湖治理成绩明显,但记者今年5月在太湖沿岸采访时发现,某些地方的湖面上,蓝藻铺了厚厚一层,藻情着实让人捏了把汗。

  据江苏省太湖办公布的数据:1—10月份,太湖流域水质总体改善,个别指标有所波动。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6.9,同比上升2.8,继续处于轻富营养状态。江苏省太湖办相关负责人称,今年蓝藻发生强度达到近十年来最大。

  对此,朱铁军分析认为,一是太湖“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氮磷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的根本原因,国际上一般认为,总磷超过0.02毫克每升、总氮超过0.2毫克每升,就能满足蓝藻生长需求,即藻型生境条件。目前,太湖总磷、总氮浓度分别是此限值的3倍和10倍。二是适宜的气象条件直接诱发蓝藻大面积聚集。今年以来,太湖地区平均气温同比提高0.3摄氏度,较常年高1.4摄氏度,为2008年以来同期最高,日照时长同比增加7.2%,气象条件有利于蓝藻大量生长和聚集。

  对此,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志鹏直言,对照国家和江苏省确定的治太目标,太湖总磷指标与Ⅲ类要求差距还比较大,今年1—10月,湖体总磷同比还上升了13.2%;主要入湖河流中,仅有5条达到年度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要求。

  太湖治理进入瓶颈期,治湖要坚持系统思维

  太湖治理十年,但目前还不到乐观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太湖水质好转的趋势在减缓,个别年份还有波动,不能松懈。

  趋势减缓的原因在于,太湖治理已进入瓶颈期。秦伯强分析,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和产业容量仍在增长,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个长期过程,排污总量还是远大于环境容量,太湖承受的水环境压力仍在增大。

  朱铁军也认为,今年的水质藻情,再次说明了治太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不能仅以蓝藻出现与否及其强度波动来评价治太效果,而是要以促进太湖水质进一步改善为核心,坚持不懈地抓好规划、落实好方案”。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太湖治理要有系统性。对此,钱江认为,太湖治理坚持系统思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源与内源共治。既要减少入湖污染总量,同时通过对湖体的清淤疏浚,增加湖体的环境容量;二是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并举。既要加强工业、生活污染源治理,同时要加强太湖周边以及主要入湖河道以及湿地的生态修复,构建健康生态水系;三是建设与管理并重。既要加强治污工程建设、河道整治,同时也要加强工程和河网管理,落实河长制,不仅使河湖变清,也让流域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健康稳定,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明年是推进新时代太湖治理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江苏副省长蓝绍敏说,“两个确保”是国家交给江苏的“底线”,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及格线”,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要求,以水质改善为核心,以氮磷控制为主攻方向,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精准治太,聚焦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小流域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通过构建高水平“两个确保”体系,打造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突破氮磷污染环境制约,不断促进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好转。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01日 14 版)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