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座绿色交通示范城市

——来自厦门市建设绿色和谐交通的最新报告

2018年03月09日08:3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厦门,一座绿色交通示范城市

  厦门高架快速公共交通系统(BRT)

  风景秀丽的环岛路

  高架自行车道

  题记:

  福建省厦门市是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友好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秉承科学发展理念,高瞻远瞩、锐意创新,实现了从早期的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转变为生态、民生、经济共生互促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作为厦门城市管理的生命线,全力打造“生态厦门”。

  交通运输行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也是生态立市的重要基础领域。长期以来,厦门市始终以“大交通、大绿色”为发展导向,把绿色交通作为一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民众美好生活紧密相关的系统性民生工程来推进,通过基础设施生态品质建设,绿色出行模式引领,交通智慧创新发展,绿色交通制度深化,真正实现“生态和谐、普惠民生、智慧引领、管理多元”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模式,形成公众高度满意、社会广泛认可、全国典型示范、国际良好展示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经过多年努力,厦门市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五连冠”,成为福建省首个、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生态市,2016年厦门市获得了全国首批优秀“绿色交通城市”称号。

  生态和谐: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生态品质,全面实现交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厦门岛,一座面积只有158km2的岛屿,却居住着200多万人口。城市人口密集且持续增长,还有旅游城市、海西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光环,给厦门带来6770万人次的年旅客接待量,9601万人次的海陆空年旅客周转量,及快速增长的车辆、网购快递配送,使厦门道路交通运行、交通环境、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等方面,面临着极大挑战。

  如果能够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将使城市交通、居民通行、空气污染等情况将大幅改善。于是一系列提升基础设施生态品质的措施接踵而至。

  ——建设一批高品质的生态绿色公路,助推公路建设与旅游资源融合

  厦门市环岛路是中国第一条依海而建的道路,全程31公里,路宽44米~60米,绿化带宽80米~100米,其美化率、绿化率与干净度位居全国海滨城市之首。近年来,厦门市开展了环岛路岸线整治、沙滩修复及景观工程,采用可再生能源支持系统,营造了一个绿色、生态、节能的旅游休闲环境,是厦门的一道风景线。

  厦门文曾路是福建省第一条生态示范路,是厦门首条跨越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交通动脉及生态旅游观光路。厦门市运用先进的边坡生态恢复技术,采用全灌木的生态防护手段,使得文曾路与周边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2014年,厦门市启动环山风景道建设,主线全程140公里。道路作为串联岛外四区的生态绿道,体现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特色。

  厦门市2015年、2016年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分别为37.16%、39.03%,稳步增长,高于2016年全国绿地率。

  ——推进绿色隧道建设,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中国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于2010年4月建成通车。翔安隧道全长8.695公里,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使厦门出入岛形成了从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体交通格局,比原来整整节省了82分钟以上,极大地减少了车辆绕行带来的污染。莲岳隧道积极实施废气净化处理工程,采用“射流风机+静电除尘”净化方案,在隧道通风系统中添加净化设备,减少路面污染。

  ——开展绿色港航建设,推动港城互动,共建美丽厦门

  厦门港作为厦门市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一直致力于绿色生态型的发展之路。2017年,厦门市辖区港口的169台集装箱轮胎式龙门起重机(RTG)全部完成“油改电”技术升级,据测算,升级后的港区吊装单箱能耗下降57%以上,年减少燃油消耗约6939吨,减少CO2排放21930吨。建成全国第一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远海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远海码头、海润码头等多个码头完成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建设应用工作。据测算,改用岸电后,仅嘉庚号船舶一年可减少燃油消耗逾300吨,减排CO2951吨、硫化物和氮氧化物逾5吨。未来3年,厦门港将实现邮轮及集装箱码头岸电应用全覆盖。装箱卡车“油改气”岛内港区已全部完成改造,岛外港区已完成72%的高污染车辆国Ⅴ标准改造。

  ——完善绿色空港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空港典型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厦门机场是首批民航“油改电”试点机场,市空管办会同机场编制机场内特种车辆“油改电”方案及飞机使用桥载电源补贴标准,建成19座充电桩等一批电力设施,已完成T3航站楼14个桥载电源及T4部分候机楼桥载设备改造。据测算,全年可为航空公司节省燃油约4076.22吨,并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约100643.27公斤。机场内逐步推进地勤车辆等装备电动化,今年已投用30辆电动车。2012年,启动机场景观绿化提升工作,以地形整理和乔木种植为重点,增强原有绿化景观的视觉效果,使厦门机场真正成为美丽厦门的城市窗口。

  ——打造城市自动化机械停车系统,减少能耗,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

  在土地资源紧缺、停车需求大的市内重要地段,建设上古街公共停车楼、江头公园公共停车楼、市中级法院和检察院3个机械式公共停车场,节约用地约21900米2,提供1191个车位,解决了车位不足引起的交通拥堵,减少了机动车无效行驶带来的尾气排放。

  普惠民生:着力打造“公交优先”全国样板,切实满足公众绿色出行需求

  厦门市着力打造公交都市,形成了以快速公交系统(以下简称BRT)、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自行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在中国社科院、高德地图等第三方机构的评测中,厦门多次获评全国公交服务水平最高、乘客满意度最高、最适宜公交出行的城市之一。

  ——打造全国首条高架且全程专用的快速公交线路(简称BRT)

  厦门BRT已经成为全国典范,被誉为“全球最优秀的高架快速公交系统”。厦门的BRT拥有3个中国第一:第一个多种形式组合的BRT,第一个架设高架桥的BRT,第一个一次成网的BRT。截至目前,6条BRT线路总营运里程168公里,投入车辆超过250台,日均客运量约34万人次,以约5%的公交车辆数承担了全市公交客运总量的13%,极大缓解了高峰拥堵,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延伸公交线路触角,不断提高公众对公交系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全市公交线路共377条,线网总长达到6877km,线网密度达到了4.05km/km2,高于国家“公交都市”标准的3km/km2;全市公交车辆共4802辆,折合6008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5.6标台,高于国家标准的15标台;2015年,公交客运量达到9.1亿人次,全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4.3%,高于国家标准的40%;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4.7%,高于国家标准的90%;公交出行平均用时42分钟,全国最短;平均换乘次数仅0.53次,公交出行直达比例高达74%,位居全国首位;平均步行距离仅582米,全国最近;开通社区公交、山区学生接送等特色公交线路,公交路网覆盖与站点覆盖程度均位居全国前五名。

  ——推进交通运输装备清洁化,打造纯电动公交供需及运营系统

  截至目前,厦门市共有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2275辆,占在营车辆总数的60%;计划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公交车纯电化。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厦门公交每年各类污染物排放比“十一五”减少2万余吨。累计投放纯电动出租车已达954台,占全市出租车总数的16%;计划到2022年,实现全市巡游出租车纯电动率达到80%以上。为配合电动化运输装备的推广,厦门市公交、出租公共充电桩与电动车比例分别高达1:1.44和1:1.57,远高于发改委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要求的最高比例1:7,可完全保障现有纯电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充电需求。

  ——打造慢行交通系统,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

  厦门市完成环筼筜湖步行系统、老铁路带状公园步行系统和湖里高新技术园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工程,共计建设步道27.8km、自行车道125km。2016年,厦门市创新依托BRT快速公交桥下空间,建设自行车高速路示范工程,全长约7.6km。试运行1个月内,全线骑行量约为15.4万人次,日最高骑行量达1.2万人次,远高于德国已建成的5公里自行车高速路示范段的车流量,沿线居民自行车出行分担率比建成前上升约20%,转移主干路云顶北路等周边道路车流量约5%,真正实现了“方便市民短途出行、承担轨道与公交系统接驳、市民旅游休闲”的功能定位,项目在国内媒体广泛宣传,四川、辽宁、广东、海南等兄弟城市纷纷前来交流学习。

  智慧系统:引领美丽交通建设,助力厦门可持续发展

  厦门市积极开展智慧交通建设,自主开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荣获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等近100项奖励,全面覆盖公交、出租、公路、港口等各领域,提升了城市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实现了交通智能化与生态化的和谐。

  ——建设城市智慧交通,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加大交通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成果显著。依托综合交通运行信息指挥中心平台(一期)成果,汇聚3500余路视频。2017年新增接入公安局、公路局、BRT、长途客运场站、四桥一隧等2000余路视频,视频接入数较上年增长169%。

  搭建交通保障系统,强化行业监测预警,落实车辆营运保障系统建设,接入部、省两级“两客一危”车辆数据,初步实现“车辆一动、视频跟踪、全程监控”。建立网约车监管平台,在营网约车全部纳入平台监管。

  强化卫星定位管理建设,2017年1月~10月,旅游客车超范围行驶违规268辆次,同比下降89.6%,“两客”夜间2时~5时违规108辆次,同比下降72.9%;建成公交场站信息发布管理平台,便于市民实时获取车辆发车及到站时间,准确率高达99.9%。

  ——推动港口发展科技变革,智慧港口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厦门港各大型港口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智能化、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和能耗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智慧港口的建设,包括全国首个4G集装箱智能理货操作系统、物联网信息平台等,显著提升了港口服务效率。

  2014年,厦门市建成远海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国际领先,中国第一个全智能、零排放、安全、环保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推动了国内集装箱码头转型升级。青岛港、洋山港等港口纷纷前来学习交流。依托本项目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系统》获得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中国好设计奖”银奖,《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

  管理多元:打造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提升绿色交通治理能力

  ——建立节能环保法规政策体系,完善顶层设计

  发布了《美丽厦门环境总体规划》《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城市生态发展总体布局的规划文件,印发了《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厦门市“十三五”节能专项规划(2016-2020)》等专项指导规划,出台了《厦门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4-2017年)》《厦门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多项重点领域的行动指南,编制了《厦门市低碳交通运输区域性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厦门港绿色港口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指导行业绿色发展的文件,印发了《厦门市靠港船舶使用岸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靠港船舶使用低硫油管理办法(草案)》等重点工作管理细则,形成层级丰富、内容完备、指导有效的政策体系,发挥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顶层设计的重要作用。

  ——攻坚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创新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厦门市积极建立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机制,解决了职能分散的体制壁垒。

  建立健全工作标准。市交通运输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各自管辖防治扬尘工作要求及规定,形成有量化指标、操作性较强的扬尘防治标准体系。交通运输行业印发了《厦门市交通建设领域扬尘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经营性码头抑制扬尘工作日常管理与考核暂定办法》《厦门轨道交通工程扬尘防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加强管理。

  强化考评督查。市城管考评办制定完善考评方案,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研究制定12个考评标准,涵盖各个行业扬尘防治管理要求。截至2017年10月,市城管考评办扬尘防治考评组共发出《扬尘防治考评通报》265期,通报扬尘问题共4855个,已协调落实整改4450个,整改率为91.7%。

  ——着力抓好重点工作,把握关键环节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开展了营运黄标车淘汰、营运车辆燃料消耗检测及维修企业准入、经营性客货运输车辆污染监管等多项重点工作,切实支撑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截至2017年8月31日,厦门市交通运输局淘汰营运黄标车9458辆,提前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

  2005年以来,厦门市加快推进公路桥隧设施照明节能改造。2013年,以成功大道隧道群等11座隧道作为试点,实施LED灯改造,共计改造51609盏,总功率1885kW,年节能量4442.28tce,是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改造规模最大的成功案例之一。近几年,合同能源管理多次被引入岸电变频改造、照明改造等绿色交通工程,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公众反响。

  厦门市开展绿色交通以来,实现年节约能源13820.54吨标准煤,替代燃料量18941.37吨标准油,减少CO2排放79552.54吨。“十二五”以来,厦门市机动车数量已翻一番以上,千人拥有量达357辆,远超上海、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但在全国拥堵城市中仅排50名(根据高德地图2017年中国拥堵城市排行榜)。同时,全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保持稳定并略有下降,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稳居全国前五,“厦门蓝”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城市名片。

  厦门市绿色交通发展与城市生态文明功能释放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对国内外中小型城市、港口型城市等同类型城镇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厦门将在巩固已有绿色交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广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ART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建设,加快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厦门核心节点建设和绿色物流等工作,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版撰稿:叶文建

  供图: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