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018年03月16日08:1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群策群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迫切需求,是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呼声时来已久,但在不少地方,这些工作开展起来却存在不少困难。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导致人们存在“搭便车”的心理。改善人居环境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不论是否出力,人人都能够享受环境改善的溢出收益。也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存在“搭便车”心理,只想获取环境收益却不愿为环境改善而付出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

二是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存在邻避效应。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是典型的邻避设施,谁都不愿意此类设施建在自家附近。加之近年来相关部门鼓励集中、规模化治理农村污染,如农村污水治理打包PPP项目、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项目等,也让人能觉得这些设施大可建在别的地方,增加了处理设施的建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程滞后。

三是村落空心化和村集体经济弱化。许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村中留住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50%,一些经济欠发达村落的留守人口比例甚至低到20%左右,空心化现象严重,且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者,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一些村集体经济日渐萎缩,有的村甚至完全没有集体收入,严重制约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要改变这种现象,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对症下药,采取切实举措。笔者有以下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坚决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战,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切实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期盼,避免等靠要、“搭便车”心理和按兵不动等情况的产生。要采取切实举措,鼓励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和逐步改善,防止治理设施“中看不中用”,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政府部门要出台“以奖代补”的政策,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行动。

其次,要以综合治理破解邻避效应。以环境综合治理替代单一的污染物治理,融污染物治理与休闲景观建设、社区建设于一体。例如,广东省普宁市综合考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水塘整治、绿化、村容村貌改善,小卖部、文化宣传、休闲设施建设及景观建设等,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多位一体的人工湿地公园和社区活动中心,取得了较好的整体效果,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正收益,成功破解了环境治理设施的邻避效应。

第三,要群策群力解决治理资金难题。要加强宣传,树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理念,强化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共同治理环境、珍惜环境的良好氛围。要发挥乡贤的作用,鼓励乡贤出谋献策,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来。乡镇村一级还可出台措施,激励社会组织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府部门除出台强制措施和奖励措施外,还要派专业人员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解决乡镇村缺乏整治人才的实际困难,要防止盲目治理和治理设施不适用等情况出现。

总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以村自治为主,同时又需要村、社会和政府良性互动、共同治理,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吴李贞 熊孟清)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