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高山泉水清 草鱼变“金鱼”

本报记者 朱思雄 孙 振

2018年03月28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高山泉水清 草鱼变“金鱼”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的田里村,地处“经连吴楚,纬接饶徽”的黄山余脉东头,四周重峦叠嶂,村民的梦想一度被大山阻隔。

患有聋哑症,外出打工没人要,彼时,村民胡国华只能守着自家的一点茶园,指望着低保度日。埋头砍树,一年忙到头,挣不到3000块钱,村民余锦霖的父辈不得不带着他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活。

“‘八山一水一分田’,没啥耕地,没啥产业。”听村民讲,十几年前,种茶砍树就是他们的生计。“粪桶往门口一丢,要么直接就在河里洗。”在村委会主任张铁山记忆里,连年砍伐,水体破坏,山体滑坡一年比一年多。

“如今,可不能再老眼光看人呢!”汪村镇党委副书记余灶兴边说边指,把话题拽回到现在。顺着老余手指的方向看去,小源河穿村而过,一个个或圆或方的鱼池沿河而建,活水进出,上百条乌黑的草鱼在池子里游得正欢。

“高山泉水鱼,不来条尝尝?”渔家乐老板张裕亮老远就打招呼。

“这鱼喝的是附近新安江源头流下的清泉水,吃的是自家青菜叶。”老张说着,把昨儿个吃剩的鱼肉往墙上一甩,立时就黏住了。“肉紧,刺少,钙、铁、硒等都比饲料喂养的高得多!”

“别看就是一条鱼,透着这里的变迁!”一旁的余灶兴接过话茬,他介绍,据史料记载,泉水鱼自古就远近闻名,但前些年水体破坏,不少人家的鱼池都废弃了。怎么才能守住大自然的财富?当地开始了反思。

先是从择伐到全面禁伐,村里的砍伐大户纷纷转了行;2012年起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皖浙两省试点,为保护源头水质,县里推行农药集中配送,用过的农药瓶、袋子等统一回收;旱厕改造,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并在村里新建了生态污水池、化粪池;垃圾治理,推开了“户集中、村收集、镇处理”模式……

慢慢地,村子美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石斑鱼又回来了,最近几年泉水养鱼又在当地盛行:贫困户免费建鱼池,送鱼苗,一般有发展意愿的村民,新建一口鱼池,政府每平方米补助240元。

余灶兴说,县里建立“合作社、鱼农、电商”订单产销模式,合作社统一采购鱼苗,规范管理,保证鱼出售时在泉水中养满两年;用专用氧气袋密封,泉水鱼销往外地,至少能存活3天。

“卖60多条鱼,赚了8000多元!”胡国华一笔一画认真写下去年养鱼的收入,冲着自家鱼池一个劲地竖大拇指,笑得格外灿烂。

看准乡村旅游商机,余锦霖带着父母回了村,办起渔家乐,“走走乡间古道,掬一抔新安江的源头水,再到小店夹几筷子泉水鱼,美着呢!”

目前全村503户村民,已建100多口鱼池,开了6家渔家乐,户均增收约4000元。

张铁山算着细账,“以前是细水长流,不见鱼游,如今高山泉水清,草鱼都变‘金鱼’了!”

关键是发展的理念在变。行至村口一泉水鱼养殖基地,现代化引水技术,串起十几口鱼塘,水的流速、流量经科学测定,能把塘底的沉淀物冲走。鱼塘下游建有专门的沉淀池,用于鱼粪、杂物等的回收。

“这家基地的老板原先是砍伐大户,这些年转行养鱼,一上来先搞的就是环保处理设备,生怕弄脏水质,砸了饭碗。”余灶兴介绍。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28日 14 版)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