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 中国人在行动

冯麟茜 解亦鸿

2018年05月08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保护地球 中国人在行动

世界地球日,深圳市举办少儿千人写生活动。

据网络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需世界各国共同呵护。中国政府对此积极响应,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同时,在民间,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环保活动愈加丰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中国人正加入到保护地球的队伍中。

Ⅰ.环保理念进校园

“地球日”作为倡导民众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整体环境的纪念日,已越来越深入中国人心中。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保护地球的活动。

在北京,自然资源部联合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活动,向学生们普及了自然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周子闵现场授课《我们与地球的故事》。他介绍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遥感探测技术,并让学生们对矿石资源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周子闵就矿石资源开采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阐释了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

“我很喜欢这样的课程,老师讲得生动形象,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希望这样的课程能多起来!”现场一位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告诉笔者。

除大学外,中国的中小学校也十分重视环保教育和宣传,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教育中。

“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手丢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尽量少用塑料袋儿……”地球日当天,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一(六)班的环保小志愿者聚在一起,用手中的画笔,在画纸上为地球母亲增添色彩。

同时,小志愿者争做保卫地球的小卫士,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呼吁大家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做起,珍惜资源。

Ⅱ.互联网+垃圾分类

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在东城区的东花市街道,人头攒动,一场以“垃圾分类,变废为善,呵护美丽国土”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正在举行。

活动分几个区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扫码注册区。志愿者们耐心地讲解着可回收垃圾的回收方法和垃圾回收上门服务,参加活动的居民谭小姐一脸兴奋地告诉笔者:“平时上班忙,出门前总是没时间将垃圾分好类后带下楼。用手机呼叫上门回收垃圾实在是太方便了,是个好办法。”

近年来,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各地政府将互联网技术与垃圾分类、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相融合,不同程度上发展出“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

据介绍,目前“互联网+分类回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应用:一类是通过社区居民在家将干、湿垃圾分类后,贴上统一分发的含有家庭注册信息的专属二维码,再分类投放到垃圾收集箱中,居民手机APP中会获得相应的积分。另一类是居民通过相关机构网站或手机APP预约上门回收服务,收集好的可回收垃圾交给回收人员。类似模式如今在北京、江苏、四川、浙江等多个省市都有使用。

Ⅲ.学子归国搞环保

如今,许多从海外留学回国的学子,都投身到了生态环保事业当中,张雪华就是其中一员。她作为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博士,从2016年初至2017年主持了成都市安龙村“生态家园”项目的评估。

该项目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河流整治工程。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成都的人居环境,但河流水质还需继续改善。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发现,原因在于府南河上游农村河面污染日益严峻,对水质影响极大。为改善河流水质,河研会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示范村,从源头解决农村水源污染问题。项目选在府南河上游周边农村地区,因为河水经过这一地区生产生活使用后,又流回同一河段,这样可以形成“借水还水”的闭合循环。最终,河研会选定了在郫县安德镇安龙村全家河坝开展项目试点。

安龙村闭合循环式的农户“生态家园”系统主要包括:建设沼气池,将人畜粪便作无害化处理后成为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有效修复土壤,并提供清洁能源;建设粪尿分集式生态旱厕,采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先进技术,将粪便与尿液分开收集,用草木灰覆盖鲜粪,实现节水、减排,粪便无害化处理,改善卫生条件;建造种植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选用本土花卉植物,利用土壤、砂石、植物自然净化作用,净化污水,美化农居;建设生态农业,通过沼气池的建设、有机废弃物堆肥处理,形成“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粮”的循环农业模式,结合社区支持农业,建立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互利互助关系,实现生态农户的增收。

随着项目的建设发展,河水逐渐变清,农民的有机农田也在扩大,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令张雪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高清蓉的返乡女青年,她通过“生态家园”的项目学到了很多保护环境的农作方法,后来嫁到了另一个村,还继续带领那里的村民一起搞生态农业,搞合作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08日 第 08 版)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