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护,功德无量

2018年05月18日17:2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原标题:天然林保护,功德无量

  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诺大的礼堂里座无虚席,教室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此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台上发表演讲:“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一刻,来自中国的坚定、包容、自信、有担当的大国风度震撼了阿斯塔纳平静的秋天。

  半年后的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以及东北、内蒙古等地实行了天保工程,效果是显著的。要研究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眼前会增加财政支出,也可能减少一点国内生产总值,但长远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掀起了全面发展的新高潮,“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

  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推动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天保工程二十载建设之路做了实践探索。

  天然林 人类文明的绿色命脉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有原始林和次生林之分。原始林是未经开发利用、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次生林是经人为采伐、破坏后,天然恢复起来的森林。

  我国天然林在我国的分布区域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处于基本保护状态的天然林,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尚未开发的林区等;二是零星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天然林;三是集中连片分布于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然林;四是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

  我国现有天然林29.66亿亩,占全国林地面积的64%;蓄积量122.96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83%以上。天然林作为森林资源的主体,它的消长牵动着森林的兴衰,也预示着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

  作为陆地上最典型、最多样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天然林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基地和营养来源,为动物提供了栖居场所和丰富的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林产品。成熟的天然林负氧离子含量比林外一般要高出几倍甚至几百倍,持续不断地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轻气候变化。森林碳库的主体是土壤碳库,而天然林土壤碳库远远优于人工林。

  天然林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和经济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源。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命脉,人类文明就诞生在大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之间。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预知五谷,先占五木”,要想预料庄稼收成如何,先要看看森林长势如何,这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授予人们的生活常识。连“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唯独下令不可烧种树之书。公元121年,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编制完成,全书共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以木、艹、竹为部首的就有1060个。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爱树、种树、护树的情怀体现了先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理念,这份融合了天、地、人的三才之道,也正是中华文明存续至今的根基和精髓。

  在人类历史上,凡是天然林葱郁的地方,必是一派水草丰美、农业丰产、经济文化繁荣的和谐盛景。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从蛮荒一路发展到工业文明,对森林的利用和破坏也一刻未停。

  西周至秦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53%,到了南北朝时期,森林覆盖就已降至40%,黄河文明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走向衰落。

  历史上,战争、开垦、滥伐等破坏行为,成为森林资源锐减的人祸。东汉初年,汉朝在林木茂盛的陇山伐木修路,运输兵员辎重,这种毁林行为一直延续到北魏,陇山几近秃山;明朝为抵御鞑靼瓦剌,把陕西榆林地区长城以外的广袤草场尽数烧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木材生产成为见效最快的支柱型产业。国内生产的木材绝大部分来自于天然林,每年从东北、西南、西北三大国有林区和华中、中南两大集体林区提供的木材约占全国木材总量的70%-80%,仅1997年全国商品材产量中的天然林就占到61%,国有林区135个森工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材中,天然林高达98%。

  天然林资源大幅减少,森林质量不断下降,不但造成了国有林区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还最终导致了森林生态功能的逆循环——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栖息地消失逾半,水源涵养功能破坏严重,水资源危机日益逼近。

  长江和黄河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上世纪90年代,这两大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5万平方公里,流入河流上中游的泥沙总量多达20多亿吨。其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初的56万平方公里,仅金沙江流域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就达2.6亿吨。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增多,不仅对葛洲坝、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造成威胁,同时出现了“小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现象。

  1973年-1981年,黄河下游断流7次,断流时间最长20天,1997年共断流226天,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从1988年到1997年注入黄河的径流量减少了40亿立方米,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近百座城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1998年夏天,因连续强降雨,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爆发了全流域的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间接损失更是难以计数。

  人类竭泽而渔的行为,终于换来了大自然的报复。

  壮士断腕 誓把山河披锦绣

  1996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四川攀枝花视察,在途经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的三堆子时,面对着满目荒山、满江飘木,他眉头紧锁,驻足良久,随后坚定地对随行的四川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说:“要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

  不转变老思路,就找不到新出路!

  199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停止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采伐,有计划地对东北地区的天然林实行禁伐和限伐,同时采取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等手段尽快恢复林草植被的决定,并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海南等12个省(区、市)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试点。试点期间,中央共投入资金114.75亿元。

  试点伊始,四川省吹响了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第一声号角。1998年8月20日,四川省政府印发布告,决定自9月1日起,停止对位于长江上游、四川西部的阿坝、凉山、甘孜州、乐山市、攀枝花市和雅安地区的天然林采伐。10月1日,又发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停止天然林资源采伐的紧急通知》,宣布在全省范围内所有天然林资源一律停止采伐。

  全面停伐后,1998年10月,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改为“四川省长江造林局”,曾经为“三线”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雅砻江赶漂人”变身为“长江造林人”。

  1999年12月,国务院宣布从2000年至201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一期工程)。次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实施范围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以及新疆、海南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

  从此,这艘标志着我国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为主转变的绿色战舰扬帆启航,开启了中国保护天然林的万里征程,尤其是大江大河源头、生态脆弱地区的天然林得到严格保护。伐木号子终成绝唱,油锯躺进了历史陈列馆,林区依靠采伐天然林维持生产生活的时代结束了。

  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至202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为严格保护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实施范围在天保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加了丹江口库区的11个县(市、区)。

  作为西南重点国有林区,四川省攀枝花市是矗立在长江流域的第一道生态屏障,俗称“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上世纪60年代,攀枝花作为“老三线”矿产资源利用城市,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累计贡献木材600万立方米。多年的木材砍伐,使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的攀枝花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江河两岸满目疮痍,河谷灾变的威胁愈演愈烈。经过天保工程保护建设、治理修复和休养生息,2017年10月,在河北省承德市举办的“2017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攀枝花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攀枝花市的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方兴未艾。攀枝花重现青山绿水蓝天,从天然林停伐开始。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恩来总理握住马永顺的手,亲切地说:“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从那以后,他不但把自己伐倒的36500棵树重新种回去,又同家人栽下了4000多株落叶松。1998年夏天,朱镕基总理在接见马永顺的时候这样讲到:“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的凉风垭林场建于1976年,共有6400余亩,原来是一片荒山。天保工程实施以后,随着公益林建设和森林管护工作的加强,荒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林场。林场护林员向德友没有右手、吉祖清没有左手,他们管护的森林面积除了凉风垭林场外,还包括周围几个山场,共计16400亩。刚进林场时,他俩每天都去植树,因为独臂单手栽树,总是栽不过别人,后来他俩主动配合起来,吉祖清右手挖坑、培土,向德友左手植苗、浇水,慢慢地越来越熟练默契,最后他们习惯了一起行动,几十年来他们种下了10余万株树苗。2012年吉祖清因病去世,孤身一人的向德友仍然每天坚持巡山护林。

  正是有了马永顺、吉祖清、向德友这样千千万万务林人的耕耘、奉献和坚守,国家才有天保工程的巨大成绩,人民才有绿水青山的陪伴,林区才有和谐美好的明天。

  到2010年天保一期工程结束之时,经过工程区各级政府、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通过停伐减产、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资源保护明显加强,林区民生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工程区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向逐步改善转变,经济社会由举步维艰向全面发展转变。天保工程初战告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下,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天然林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保护发展新时代。

  2014年4月1日起,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继续执行停伐的基础上,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

  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与此同时,河北省也纳入了停伐范围试点。

  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十三五”期间全面取消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指标,全国天然商品林采伐全面停止。目前,我国涉及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国有天然林及江西、福建等16个省区的集体和个人所有天然商品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这也标志着将所有的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新增天然商品林保护面积近2亿亩。

  为缓解停伐给地方经济造成的影响,帮助地方政府平稳渡过暂时的困难,党中央在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对“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作出了明确部署。中央财政对国有林按照每立方米补助1000元,对重点国有林区每个林业局安排社会运行支出补助1500万元,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天然商品林按照每亩每年15元奖励补助的政策,将全国天保工程之外的国有天然林全部纳入了停止商业性采伐补助范围,并启动湖南、江西等8个省区集体和个人天然商品林停伐奖励补助试点。天然林保护政策向全国迈进。

  河北省的停伐范围涉及8个设区市、44个县、48个国有林场。国有天然林停伐量14.2万立方米,国有天然商品林管护面积102万亩,集体和个人天然商品林管护面积1215万亩。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签订停伐协议36072份、管护协议11704份,聘用护林员10755人,建设围栏37万米、碑牌4634块、其他管护设施672个。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讲到,“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当年,这个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大省被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截至2018年3月,全省完成签订天然商品林停伐和管护协议面积1943.6万亩,全省生态地位重要的天然林基本得到保护。

  从1998年启动试点以来,天然林保护已经历了20年。截至2017年底,国家共投入专项资金3313.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016.96亿元,中央基本建设投入296.59亿元。这20年来,采取停、减、管、造和政策扶持、财政补助、减免债务等措施,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75亿亩、中幼龄林抚育任务1亿亩,管护面积在二期任务基础上增加了2亿亩,19.32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这20年,95.6万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67万人员长期稳定就业,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这20年,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增加近1亿亩,占全国的58%;天然林蓄积增加1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5%。从全国来看,天然林面积和蓄积增加总量分别占88%和61%,天保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蓄积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20年,工程区通过发展产业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工程建设与保障民生相结合,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基础支撑与培育特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工程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创新之路。

  20年来,天保工程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效维护了物种安全。天保工程实施前,由于天然林减少,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我国高等野生植物物种中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平均值,44%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天保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了全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种群,工程区内已消失多年的狼、狐狸、金钱豹、鹰、梅花鹿、锦鸡等在许多地方重新出现,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东北虎、豹在中国境内的数量由天保工程初期(1998-1999年)中俄美三国专家联合调查的12-16只和7-12只恢复到现在的36只和48只以上。国际濒危野生动物雪豹频频出现在三江源腹地;被我国政府列为“极度濒危野生动物”的普氏原羚数量已达830多只。珙桐、苏铁、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明显增加。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相比天保工程实施前,植物增加了91种,脊椎动物增加了104种。这些珍稀的物种资源和珍贵的自然遗产,为建立国家公园制度提供了前提条件。

  20年来,天保工程有效保障了大江大河安澜和国土生态安全,天然林使工程区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大量减少。据统计,三峡库区201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比2000年减少了1312平方公里,黄河含沙量每立方米减少了1.92公斤,多处重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已明显好转。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南花园口水文控制站实测的黄河年平均含沙量,2000年为5.05公斤/立方米,2016年为0.3公斤/立方米,减少了4.75公斤/立方米。同时,工程区的小气候得到改善,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局部地区地下水位抬高,一些干涸的山间小河开始出现水流,径流量也逐步增加。

  2016年内蒙古第五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状况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黄河上中游工程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10万亩。

  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青海湖面积已达到4451.45平方公里,为2001年以来最大值。三江源地区10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水源涵养量增幅达6.25%,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

  20年来,天保工程有效维护了气候安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天然林极大地增强了吸碳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84.27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于天然林。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监测结果也显示:陕西全省森林、湿地年滞纳大气颗粒TSP、PM10、PM2.5分别为13744万吨、31万吨、10万吨,固碳量和释氧量分别为1338万吨和2927万吨,年滞纳颗粒物相当于2074万辆机动车的排放量,年固碳量若堆积成形相当于550米西安城墙。

  实践证明,天然林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顺应天时、符合民意,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业,被许多地方赞誉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农民的“致富工程”和林业的“希望工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攻坚克难 建设和谐新林区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天然林保护的目标就是国家要林子、群众要票子。只有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林区才能和谐。

  国有林区作为中国特殊的地方区划,受“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长期承担着区域内大量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致使企业积累了大量生产生活欠账,林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更是让林区社会的生活压力和国有企业的经济压力雪上加霜,独木支撑的经济方式难以维系,本就无资源可采的森工企业陷入了两危困局。

  如何走出困境,让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林区焕发新生?

  随着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各森工企业也进入了改革转型的加速期。在天保工程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撑下,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通过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化解企业债务,不断减员增效,实施了向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转制,进一步强化了森林经营和管护主体职责,推动并保障了“四分开”改革的顺利进行。

  内蒙古森工集团管辖着内蒙古大兴安岭10.67万平方公里的莽莽林海。2008年,林区开展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将教育、卫生、广电3个系统138个单位、机构剥离移交属地管理,剥离在册职工13088名,退休职工9635名,剥离移交资产5.3亿元;将森林公安、无线电管理职能机构移交自治区有关行业系统管理。

  全面停伐后,为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建立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内蒙古森工将林业承担的计划生育、住房公积金管理、林业城镇市政环卫、供暖、供水、供电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分别移交给属地政府和行业系统,移交职工4411人、资产6.76亿元,实现了政企分离的重大体制变革。2017年2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挂牌成立,掀开了林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2016年,根河林业局作为试点单位,成立了森林经营处,将各林场、贮木场、汽运处等生产一线转岗工人组建成16个规范的综合经营专业工队。各林场作为林业局的派出机构,代表林业局作为购买服务的购买方,森林经营处等作业单位作为服务方,林业局委托森林经营科、资源科等部门作为购买服务的监管方,从而实现了管办分开。森林经营实行内部购买服务及内部招投标,大大提高了森林经营的效果和质量,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个人主动性、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保证了职工收入,保障了职工利益。

  林区,是一个依托自然资源生存发展的特殊区域。林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林区人创造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因此,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和谐林区建设的根本和基石,这也是天保工程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国有林区的财政支持。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中央财政通过适当增加天保工程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结合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适当调整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和社会保险补助费的财政补助标准。”

  国家在天保工程启动之初就制定了针对企业社会性支出和职工生计问题的资金投入政策,在天保工程区实现了国有林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在册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缓解了林区就业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工程实施以来,国家投入一直坚持动态管理原则,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深入,投入标准也在不断调整。

  2013年,集体和个人所有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由每年每亩10元提高到15元。2016年,人工造乔木林由每亩300元提高到500元,人工造灌木林由每亩200元提高到240元,封山育林由每亩70元提高到100元,飞播造林由每亩120元提高到160元,补植补造、改造培育由每亩200元提高到300元。2017年,国有林管护费补助标准由最初的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10元;社保缴费补助基数从1998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提高到2013年的80%。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伊春市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了林区全面停伐、产业转型发展和职工就业安置情况后,强调指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森林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优质高效的森林,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而且可以提供丰富的绿色林产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无论森工企业还是地方政府,无论企业职工还是林农,天保工程的资金支持是中央政府用输血的方式缓危解困,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生存环境。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尽快形成内部造血机能,适时利用好国家政策,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后续产业,林区社会才能真正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成功蜕变,破茧成蝶。

  贵州省龙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天保工程重点县,工程实施以来,通过森林管护和发展林下经济,壮大了集体经济,鼓足了林农腰包。刺梨就是该县后续产业发展的摇钱树。

  龙里县茶香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山高水浅石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天保工程实施前的茶香村。近年依托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茶香村成立了茶香有机刺梨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带领农民栽种刺梨,创业脱贫。2017年,仅靠刺梨项目全村年收入就达800多万元,林农人均分红1.2万元。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利用天保工程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了生态旅游、森林生态食品、生物医药、森林康养等六大产业。目前食用菌、野生浆果、山野菜、北药精深加工等绿色产业已成为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建成全民创业示范基地182个,成功创建第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积极推动“互联网+营销”战略,全民创业电商产业园也已投入运营。截至2017年底,全区自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额为9800万元,平台带动就业1857人。

  依托生态优势,大兴安岭地区招商引进了北极村张仲景养生院,建成了集医疗保健、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多元化、全方位大型旅居养生综合体。2017年接待候鸟式养老人员1.8万人,全年共接待旅游者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

  天保工程让大兴安岭集团公司焕发了新的活力。以前靠山吃山是砍树,山秃了,人穷了;现在靠山吃山是养树,山绿了,人富了。经过20年的脱胎换骨,大兴安岭集团公司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97年的3103元提升到2017年的40701元。

  调整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据原国家林业局对重点森工企业及其下属林场经济社会效益监测表明,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86∶3∶11调整为2014年的43∶27∶30,第三产业产值上升近20个百分点,林业产值结构稳步调整。木材采伐加工等传统林业产业已被种植与采集、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等产业所取代。

  无论国有林区还是集体林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天保工程实施,经历了用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两个重要阶段。前者让资源枯竭、经济停滞,人们的生活陷入窘困;后者实现了天然林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双增长。棚户区改造项目惠及林区职工104.1万户,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林区68.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国有林区职工年均工资性收入增加10倍以上,林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20年来,天保工程保障了林区社会发展和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的支撑,拓宽了职工群众的致富途径,让林区社会趋于稳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有了绿水青山 才有美丽家园

  《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塞谷水,太子晋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百姓方有万物可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代国家领导人对林业建设都极为关注。尽管新中国百废待兴,仍把改善生态环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东北林区时提出了“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要求,成为林业建设的长期指导方针。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森林法(试行)》,森林保护第一次被纳入法治范畴。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总报告,党的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直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首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我国宪法的重要原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磅礴之气和坚定自信。

  目前,通过扩面提标、签订停伐协议、安排停伐补助、制定和完善管护政策等措施,河北、辽宁、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天然林已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然林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目标基本实现。

  201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森林保护,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又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将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回首来时路,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这一将生态文明纳入政府执政理念的发展过程,也是天保工程建设实施推进的全过程。作为中国生态保卫战的领军工程,天保工程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生态建设的一座丰碑。

  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推进,使我国生态屏障不断巩固。据天保工程50个样本县监测显示,2015年底样本县水土流失面积401.8万公顷,相比2011年减少191.2万公顷,森林碳汇达3737.6万吨,提前5年完成了天保二期工程650万吨的目标。同时,红豆杉、东北虎豹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多,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有效维护了我国淡水安全和国土安全。

  20年来,天保工程建设成效有目共睹。构筑了我国所有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紧紧把握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工程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职工和林农收入显著增加,促进了民生改善,稳定了林区社会,带动了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全社会已经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和信念,成为繁荣生态文化、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无论从保护自然资源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天保工程体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引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担当与自信,对在国际上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历史,人们只要改变对自然的强权思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环境,我们梦想中的美丽青山、幸福蓝天必将重现。

  为让中国遍布绿水青山,让林区到处金山银山,20年的艰苦跋涉,困难不惧,问题不惧,务林人始终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践行着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嘱托,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之路。

  在今后的岁月里,全国林业草原工作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确保到2035年,全国天然乔木林面积增加1.56亿亩,使天然乔木林和近天然林面积达到21.5亿亩,天然林蓄积在天保工程二期基础上继续增加40亿立方米,碳汇能力达到15.1亿吨,让绿水青山成为我们的美丽家园! (刘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提供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