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强降雨下的海绵秘密

王硕 蒋科平 李立婷

2018年07月27日07:33  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北京亦庄强降雨下的海绵秘密

  本周,受今年第10号台风“安比”的影响,全国部分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强降雨,这让地处内陆的京津冀地区也没有幸免。7月24日0-12时,开发区累计降雨量为72.4mm,但细心的居民却发现,虽然雨强较大,可只要雨一停,开发区的道路很快就变干了 ,这些成绩的取得还得归功于从2002年就开始建设的海绵城市工程,让防洪防涝、雨水利用、水土保持、雨水污染治理等暴雨径流管理成为开发区雨水利用的有效保障。

  作为以创新为主题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不忘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创新能源利用结构,通过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综合利用,可以让城市在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再把水“吐”出来,北京亦庄的海绵城市建设走出一条绿色生态、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

  高起点规划

  化解地理劣势变国家示范

  接连的几场大雨,在别的地方都开启“看海”模式时,开发区路面的积水却很少,除了降雨量不大,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发区海绵城市的建设。

  从建设之初,开发区就高起点规划,试图将开发区变成一块“大海绵”。开发区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部,由于地处潮白河冲积平原的中部,加之地势较低,排水困难,致使行洪能力差,容易发生内涝,可以说开发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还未建设就存在着“先天不足”。

  面对这样的不足,如何将这样的劣势变成优势呢?开发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很好的实践。开发区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座城市应对雨水最好的办法就是“小雨蓄起来、中雨排出去、大雨别成灾”,将蓄存的水加以充分利用,才能让城市更加安全、生态和清洁。

  根据开发区降水量资料计算统计,按多年平均降水量539.5毫米和规划面积47.5平方米计算,年均降雨总量2563万立方米 ,按开发区综合径流系数0.55计算,年均径流总量为1410万立方米,若按40%的雨水资源化率计算,则年均可利用雨水量为564万立方米,足见雨水利用潜力巨大。

  2002年6月,国家经贸委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同年8月30日,国家经贸委和北京市领导为这一命名揭牌,同时提出:北京市节约用水工作要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使开发区水的重复利用率、单位用水效率等方面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开发区又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雨水利用规划,将雨洪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全面进行水量平衡测试。130家园区、企业参与了测试,到2007年,全区70%的园区、企业完成了测试,并参与了节水创建。“透水铺装路面不让雨水流走,下沉式绿地形成海绵体,景观水体具有雨水调蓄功能……”规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发区在雨洪利用工作推进中,城市建设除了建设雨水泵站回收利用雨水,还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新建区域范围内从小区地块、景观绿地到市政道路,全面推行雨水综合利用,将雨水就近吸收、存蓄、渗透,设法把雨水留住用好。

  开发区作为中美合作的暴雨径流研究示范区,2007年开发区引入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现有管网存在的问题,雨水利用正式进入数字化时代,并以雨洪利用工作为基础,推进建设开发区节水示范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区、节水型社会、国家生态工业园。截止到2015年,开发区已经建成投用包括博大公园、X35公园、科创十七街等50多个雨洪利用项目,高低湖、多级沙滤、无管线排放、渗水井等众多技术应用其中。

  2008年,开发区完成了《开发区雨水利用技术导则》,确定了开发区雨水利用工程以径流污染控制与防洪减灾为主要目的,根据项目的场地不同应该有所侧重。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开发区雨水利用规划还与城市景观相结合,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增加城市的整体美。

  依规划控制、指导项目建设开发已成为开发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建设海绵城市的新常态,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水”有集雨池、景观水池、人工湖等雨水集蓄设施;透水铺装、渗水井等雨水下渗设施;集雨式绿地、透水洼地、旱溪等雨水蓄渗设施以及施工期场地排水措施。“土”有土石方平衡措施、堆土防护措施、地形控制与竖向布置。“生”有植物品种选择与优化配置;外墙、出入口、转弯处等重要节点景观绿化以及集雨式绿地、台阶式微地形造景、道路两侧绿化美化、水域环境绿化美化这样的“水-土-生”自然和谐生态环境。

  高水平建设

  三级海绵让开发区处处吸水

  “现在的博大公园环境越来越好了,鸟语花香,规划好、色彩多、空气好,城市就是一幅画,我们每天上班都愿意绕远路在公园里转一圈多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晨曦中,即将退休的郑彩霞在博大公园里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搬到开发区快两年的她已经把每天到博大公园溜达一圈当成了“必修课”。

  其实博大公园就是一处“大海绵”,公园内设置高、低两个人工湖,高湖常水位与市政道路相同,低湖收集自身与周边雨水,基本上可实现自身雨水不外排,并减少周边雨水外排量。而市政道路上的雨水可以通过管道和地面漫流至低湖区域,形成两种蓄滞空间。公园内部采用了渗透铺装、植草沟、生态沟等措施,实现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

  规划先行,建设紧跟规划的步伐,开发区海绵城市发展迅速。博大公园并不是开发区利用雨水改善生态环境的个例,在河西区和路东区,分别有一个公园,常常有野鸭在里面嬉戏,它们所生存的湖泊都是人工湖,里面的湖水都是周边的雨水。记者走进位于泰和路的X35公园,该公园共收集河西区共12个地块面积约79万平方米的雨水,调蓄容积达到20万立方米。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工采砂场,为改善周边环境开发区特意将此地建设成了公园。同时,为了提升生态水平,保证人工湖中的湖水不变质,在建设时就利用瀑布和喷泉的形式为湖水进行充氧,保证湖水的溶氧率。这样的设计让公园吸引了大批鸟禽的驻扎,尤其是路东区的蓄滞洪区,白鹭等稀有鸟类甚至长期落户了下来。

  2016年,开发区更是提出了建设“亦庄海绵体”的思路,在开发区河道设置蓄滞洪区,建设人工湖类大型海绵体;在公园、绿地等建设下沉式人工湖、生态沟、回补地下水设施等中型海绵体;在工业区、公建区、居住区建设雨水花园、集雨池塘等小型海绵体,实现绿地雨水渗、滞、蓄、用,涵养雨水,避免城市内涝。 通过三级海绵的建设,开发区处处能吸水。

  所以除了这些大海绵,开发区还有不少中型海绵和小型海绵。位于开发区管委会西侧的停车场,除了缓解周边停车需求,它还是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示范项目。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植草沟、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等雨水设施,通过调蓄、渗透、净化等方式,延缓峰值流量,补充地下水,从而达到经济化、景观化、控制洪涝的目的。

  行驶在开发区的路上,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开发区的道路其实是拱桥形,中间高两边低,当下雨的时候让雨水及时排到两侧的排水系统,而排水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开发区道路上立式的雨箅子。防止杂物堵塞下水道,在开发区道路升级改造时,将雨箅子设计成直角形,充分让水流进下水道,从而排进市政管道,保证路面无积水。

  高水平管理

  水资源创造“高效益”

  随着海绵城市防洪防涝作用的凸显,不少地区对海绵城市跃跃欲试,但是高投入却成了绊脚石。市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对于海绵城市,很多人都存在误解,我们所了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防洪防涝,然而好处不仅仅于此,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带动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就有一本自己的‘经济账’”。

  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之初,就确定了通过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整体协调生态功能诸如防洪、节水、污染控制等,满足开发区需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的,在减少外排水量、减轻城市河湖防洪压力、保障汛期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危机,改善开发区生态环境,把防洪、补源、净化按生态设计的原则结合起来,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

  走进经开科技园,4500平方米的水景占据了整个园区面积的5.6%,水景的平均水深达到了500毫米,总蓄水容积达到2250立方米,水景利用雨水量为1.4万立方米,这么大的蓄水容积,保证了雨水都能汇入水景,防止了园区地面积水,雨水汇入水景后,营造了一个自然协调的水景景观,水景曲折有致,水岸或宽或窄,穿行在整个园区之中,水中丰富的水生植物、畅游的鱼儿、岸边造型丰富的建筑,周围大面积绿化为整个园区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

  除了景观打造方面,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分外明显,今年7月初,开发区对区内所有海绵城市项目进行了评估,经开科技园项目雨洪的利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是为整个园区大大节约了绿化的浇灌水量,年节约灌溉水达2.7万立方米,节约景观补充自来水为1.4万立方米。园区工作人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水相当于节约了4.1万立方米,折合水费为25万元。另外还减少了绿化及水景维护工人的数量,节省了人工费。

  经开科技园项目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就是为城市、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市政雨水处理系统的费用,雨水利用将地面雨水收集并回灌地下,不仅可以减少雨季溢流污水,改善水体环境,还可以减轻污水厂负荷,提高城市污水厂的处理效果。

  除此之外,海绵城市还有不少小作用也不容小觑。中信新城建设时在开发区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提高建筑地面高度,并在东侧堆山造景,建成街边公园,减少了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量;公园内池塘收集雨水,减少外排;植被起到隔音降噪、防尘的功能。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硕 蒋科平 李立婷/文 张彬/制图

(责编:孔海丽、伍振国)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