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富同兴,沙漠治理的至高境界

——库布其沙漠治理启示录(三)

2018年08月14日08:26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绿富同兴,沙漠治理的至高境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库布其沙漠30年的变化,两个人的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

  出生在库布其沙漠的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说:“儿时在库布其沙漠生活时,两个记忆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沙尘暴,二是饥饿。”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老党员陈宁布说:“如今的库布其沙漠,到处都是黄金,只要你肯动脑筋,只要你肯干。”

  30年间,库布其沙漠从死亡之海变成了绿色之海,但是库布其人一定会在“绿色之海”的中间再加两个字——“经济”。因为库布其人几十年的实践带给世界一个重要启示:“绿富同兴”才是沙漠治理的至高境界,防沙治沙是为了更好地用沙,而如何科学布局和大胆创新沙产业发展模式,是唯一能打开“用好沙”最后一公里的钥匙。

  产业布局如下棋,落子因地制宜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的沙漠中有一番别样的景象:湖泊星罗棋布,黄沙中绿树成荫,河流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灌木丛和水边,牛羊悠然自得。

  在沙漠里养牛,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牧民黄毛说,他们做到了:“养了600头呢!年收入80多万元!”

  吉日嘎朗图的沙漠早就绿了,但是牧民的生产如何发展?没有水,一切都是空谈。这里紧邻黄河的地理位置,给了库布其人灵感。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当地黄河会有120天的凌汛期,大量冰凌从上游涌下,堆冰、决口的隐患时刻存在。

  将冰凌引到沙漠里变成湖泊河流,可行吗?库布其人说干就干。从2013年方案论证到2015年的试引入,库布其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将黄河水变害为宝。一年一次的蓄水,让干旱的绿洲变成牛羊的天堂,神奇的沙漠湿地就此在库布其诞生。

  在黄河边造一片沙漠湿地,库布其人做到了,在沙漠边缘打造一个大漠旅游天堂,他们一样能够做到。

  响沙湾,内蒙古仅有的两个AAAAA级景区之一,这里有天然的“鸣沙”资源,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经过20多年的倾心打造,成为了内蒙古的旅游名片,也成为拉动库布其沙漠经济的重要引擎。

  “在一个曾经一穷二白、寸草不生的地方发展旅游,一般人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库布其的神奇之处就是处处皆有可能,事实证明,找准区位优势、精准定位,我们就能成功。”景区总经理文王俊说。

  库布其丰富多彩、遍地开花的产业模式向世人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想做,任何地方都有发展资源,而因地制宜是实施合理产业布局的前提,需要科学的思考和精准的施策。

  库布其人在沙漠治理取得成效之后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凭借冷静的思考再接再厉、继续前行,于是有了今天库布其人的一句话:“在库布其,有一百种方法让人富起来。”

  模式发展是动力,创新永续不停

  在库布其大漠深处,除了百万亩的沙柳柠条,甘草绝对算得上是一道亮丽风景线。百万亩甘草在这里不仅固了沙,更富了农牧民,“绿富同兴”在这个产业里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杭锦旗农牧业局局长刘永喜说,一种叫甘草平移种植的技术,让固沙效果和甘草种植的产值事半功倍。甘草的根横着长,固沙效率能提高十倍,听起来就有点神奇。

  一种积极的创新理念和一项好的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就能够发挥大的作用,库布其的甘草产业链可见一斑。亿利集团扶贫办主任郝亮舍介绍:“农牧民种植一亩甘草的年收益约400至450元,两三年就可以把沙漠变成良田,届时每亩价值1至2万元;随着产业链的延伸,甘草还可以做成药品、食品,拉动以甘草为主线的下游高端产业迅速发展。”

  纵观库布其的治沙史,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从未停歇。“板上发电、板下种草养羊”是库布其生态光伏、立体治理的智慧结晶。库布其沙漠中的光伏项目,充分利用库布其沙漠每年3180小时的日照资源,发电过程不消耗任何化石能源,是库布其沙漠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排头兵。而光伏板下面有着另一番景象: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

  亿利、伊泰、东达等库布其治沙的企业巨头,已经向大漠里投下数百亿巨资,企业的负责人们常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企业,如何能够保证扔进大漠的真金白银不会泥牛入海?企业的“利”从何而来?

  王文彪交了实底:“我们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形成了‘1+6’立体循环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了绿化一座沙漠,培育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大产业。产业蓬勃发展,义利平衡兼顾。每年我们整个沙漠产业销售收入有100多亿,主要来自医药、旅游、光伏、工业、肥料、饲料等,利润大概在8%到10%。”

  一言以蔽之:企业的效益、群众的收益均来自沙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沙产业的发展要想健康,离不开发展模式的持续创新,库布其用自身蓬勃的生命力证明了这一点。(张景阳)

(责编:施麟、董菁)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