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毛之地到万亩绿洲

——气象服务融入库布其沙漠治理工作侧记

2018年08月14日13:36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所在的库布其沙漠,一片纵横交错的绿洲映入眼帘。20年前,这里曾黄沙漫漫;如今,三分之一的沙漠变成绿洲。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下,库布其治沙工作明显提速,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库布其治沙模式成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联合国称为“全球治沙样本”。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部门参与、当地群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这其中,有一份力量来自气象部门。

抓住治沙关键 打造立体生态观测网络

上世纪的库布其是一片荒芜之地,风沙是人们生存的最大敌人。沙尘肆虐时,甚至能在一夜之间刮到800公里外的北京。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贫困、粮食安全、水资源匮乏等问题随之而来。

眼看着黄沙吹到家门口,人们知道:要生存,必须先治沙;而要治沙,必须先种树。气象部门服务保障治沙工作的起点,也正由此延伸。

林木的种植和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气象要素和合理的规划,植被覆盖状况直接关系着防沙治沙的成败。对各类植被的生态监测,是治沙工作的重要一环。“植被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地面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的运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李云鹏说。

抓住这一关键,气象部门开展的草地生态气象观测,从上世纪70年代持续至今。不仅如此,气象部门还针对主要湖泊水体、沙地、沙丘流动、农田、草地风蚀、地下水位等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开展实时监测评估,并重点对生态脆弱区、敏感区、保护区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目前,地基、空基、天基为一体的综合生态观测体系已形成。气象部门年均提供46个要素67类170余种生态监测评估产品,为治沙部门动态掌握草原、荒漠、沙漠生态变化提供一手依据。

摸准沙丘脾气 让植树造林少做无用功

库布其当地人说,过去,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爬上房、扫沙子。即便这样,依然挡不住风沙的脚步——沙丘移动太快了。为了躲着沙丘生活,这里的牧民已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

要让植树造林更有效率,必须摸准移动沙丘的脾气,科学确定治沙模式。为此,气象部门在库布齐沙漠布设沙丘移动观测点,每年的3月至6月开展观测,精准掌握沙丘迎风坡移动、背风坡移动及丘顶变化等情况。不仅如此,气象部门还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设了一个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将数据实时传递给林业、农业等部门,为沙漠区植树造林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基于对移动沙丘的长期观测,气象部门开展了近20年鄂尔多斯气候变化与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评估,详细分析了沙丘的大体趋势、背景、移动距离以及影响沙丘移动的因素,为沙漠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对沙丘“底细”的掌握,让当地开展分区治沙成为可能,“锁边林”“切沟川”“丘间湿地点缀”等法子开始奏效。人们在沙漠南北边缘离地条件较好的地段,采用防护林营造的模式植树造林;在沙漠十大季节性河流、穿沙公路、河川护堤等地段植树造林,将沙漠分割包围、分而治之。就这样,“绿洲进、沙漠退”的脚步一天天加快起来。

开发云水资源 为沙漠降甘霖增绿意

在“十年九旱”的库布其,要植树种草,水是关键所在。尤其是飞播造林更要“看天作业”。这给林业部门带来了难题:何时飞播、如何保证存活率?这有赖于准确的天气预报,更离不开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近年来,气象部门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为库布其开展植树种草创造有利天气条件。在每年的植树造林时节,气象部门会提前制作植树造林气象条件预报,并主动发送至林业等部门;与林业等部门联合制订人工增雨作业方案,利用增雨飞机、地面火箭、烟炉等方式开展作业,助飞播作业一臂之力。

如今,不只在植树造林时节,人工增雨作业已成为常态工作。在库布其沙漠周边,气象部门专门设置了七个人工增雨作业点,每当遇上适宜的天气过程,增雨作业人员就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作业。20年来,气象部门在库布其沙漠开展飞机增雨作业30余次,极大地改善了沙漠周边的小气候环境。

越来越“友好”的气候环境,也为当地发展相关产业创造了条件。探索种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物、开发清洁能源、发展沙漠旅游等绿色产业……人们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这片曾经的沙漠也必将增添更多绿意。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8月14日一版 记者余亚庆 通讯员赵丹 甄林峰)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