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跨省倾倒长江”后续:合力整改力保一江清水

2018年09月18日08: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合力整改力保一江清水

  今年1月25日,《经济参考报》刊发调查报道《母亲河受伤:万吨工业垃圾倾倒长江堤坝内》、《治理“垃圾跨省倾倒长江”不能有鸵鸟心态》,引发社会关注,有关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整改行动。截至目前,该事件过去7个多月了,这些倾倒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倾倒行为如何整治?记者近日来到安徽省铜陵市等地实地回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年元旦前夕,记者走访多个沿江地区发现,一些人在长江安徽铜陵段把危险废物倾倒长江堤坝内,由东部地区至安徽沿江非法转移危险废物等工业垃圾的“产业链”浮出水面。围绕长江“受伤”、污染“转移”、环保“漏洞”和斩断“黑手”等问题,《经济参考报》于1月25日刊发上述调查报道。

  9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铜陵市义安区朱永路附近长江堤坝内的倾倒点,这里曾被倾倒了62.88吨酸洗污泥。今年元旦前夕,这里凹处呈红褐色,刺鼻的气味随风飘来。如今,堤坝内长满了青草,草丛中还有一处地下水检测井。根据修复方案,该倾倒点被撒了草籽,地下水检测井用于检测该处水质有没有受到固废影响。不远处的道路入口新增三个用水泥筑成的路障。铜陵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周宝林告诉记者,这是为防止再有车辆趁夜到这里倾倒固废而增加的。

  不仅如此,铜陵市义安区江滨村江边倾倒点也发生了变化。记者看到,与原来被固废堆满的光秃秃景象不同,现在的江滩上满是一人多高的芦苇,几乎挡住了望向江边的视线。江滩另一侧的水塘(原来被固废填埋得只剩下一小块)已恢复原样,生态修复种下的茭白和菱角长势正好。根据修复方案,此处按照生态湿地的方案进行修复,江滩种上芦苇和几排杨树,水塘中间种菱角、四周种茭白。

  记者在此处倾倒点走访查看时,一位查姓村民和老伴正在水塘捞菱角。“现在正逢菱角成熟的季节,我和老伴得空就来这捞一些,一天能卖上十几元钱。”这位查姓村民说,今年2月左右,固体废物清运工作就开始了,中间几乎没间断地挖了约三个月时间。

  据铜陵市环保局介绍,朱永路附近倾倒点于2月11日即清运结束,共清运倾倒危废和污染土壤780吨。江滨村江边倾倒点至4月1日共开挖面积3200多平方米、清运倾倒固废和污染土壤1.7万吨。4月中旬,2个倾倒点的固体废物全部处置结束。5月上旬,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完成倾倒点生态损害评估报告,5月中旬委托义安区五松镇按照人工湿地的方案完成了倾倒点生态绿化修复。

  不仅组织开展倾倒固废应急处置,各地还积极开展整治“垃圾跨省倾倒长江”行为。上述提及的62.88吨酸洗污泥牵出一起污染环境案。去年7月,长江航运公安局芜湖分局铜陵派出所接到举报称,有人将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至铜陵江边滩涂、大堤。洪水稍退,民警现场勘查提取到红褐色土壤,后经鉴定为危险废物。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定为“10·12”污染环境案。

  除了侦办“10·12”污染环境案外,公安机关还相继侦办了系列污染环境案件。今年以来,公安部部署长江流域11省市公安机关开展集中打击整治长江流域污染环境违法犯罪行动。截至今年6月,已侦破刑事案件15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0名。

  记者从安徽省委获悉,该省以查办的环境污染问题整改为突破口,开展长江安徽段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专项整改,坚决打好长江安徽段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根据安徽省委部署,安徽省正在构筑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力争从源头上堵住污染,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记者 汪延 姜刚 董雪)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