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人变身护鱼员

董佳莹

2018年11月13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捕鱼人变身护鱼员

中华鲟

长江三峡(重庆)

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鄱阳湖、洞庭湖一带的中国特有动物。附近长大的人们或许还留有这样的记忆:性情活泼的江猪(江豚俗称)面带微笑,在江水中翻腾跳跃、上游下窜,铅灰色或灰白色的身躯乘浪起伏,在阳光的照射下使水面一片银光闪闪。但是,繁忙的水上交通阻碍了江豚的洄游繁殖,成百上千的采沙船挤占了它们生存空间,人们越来越难见到“水中精灵”的身影,记忆中的画面正渐渐变得模糊……

2013年,长江江豚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CCF)发起了“协助巡护”项目,帮助长江“捕鱼人”转型为“护鱼护豚员”。姜国庆是第一批“转产转业”的专业渔民之一。从他的父辈开始,一家人就以打渔为生,已经30多年。对于他突如其来的“转型”,家人和村民们有些不理解。姜国庆说,“近年来,长江江豚不再像以前那般常见。如果再不进行保护,那么子孙后代将看不见江豚。”

今年6月,协助巡护项目扩大到11个长江江豚协助巡护示范点的106名协助巡护员,他们分别分布在长江干流的扬州、安庆、宜昌、宜宾,洞庭湖的岳阳,鄱阳湖的九江、湖口县和鄱阳县,天鹅洲保护区、新螺保护区等地。这些渔民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关于渔民转产转业的号召,为长江江豚保护探索出一种创新制度。

同时,CCF还发布“豚越计划”,致力于推动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到长江江豚保护项目中,解决江豚保护相关的科学问题。

一些爱心企业家还通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企业家会员进行爱心捐赠,发起在SEE基金会“留住长江的微笑”等长江保护项目,为早日恢复“江湖和谐,人豚共存”的景象而不断努力。

现在,各地渔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2003年,一只野生白鲟(生活在长江上游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四川渔民在南溪县福溪口长江江段发现。这是一只年龄约30岁的雌鲟,长约4米,体重150多千克,肚中有待产的大量鱼卵。其头部和尾部有明显的伤痕,浑身雪白的皮肤上有一些红色斑块,像是皮下淤血。经过专家3天3夜的精心救治,这只受伤白鲟在四川宜宾重回长江水中。据悉,白鲟重回长江之前,专家们在其身上安装了电子追踪仪,以便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这只白鲟的动向。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鲟类研究专家危起伟教授说:“白鲟十分珍贵,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是世界濒危动物。”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

目前,一些科学家正在通过研究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为白鲟物种恢复进行尝试。大量社会志愿者也投身于长江大保护中,关注流域环境保护问题,协助当地渔政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为白鲟、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的搜救与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同时,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以加强对中华鲟关键栖息地的保护,并开展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3年来,共在宜昌、荆州、武汉、长江口放流中华鲟11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提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1月13日 第 08 版)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