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护撞入眼帘

2018年12月05日08:32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荒野保护撞入眼帘

在国人的话语体系中,“荒野”更多是文学或哲学领域的词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荒野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着一席之地。中国在荒野保护领域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挑战和机遇?12月2日,在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北京站举办的“荒野”主题论坛中,一场关于荒野保护的讨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什么要提出荒野的概念?荒野保护有哪些必要性?具体操作路径有哪些?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而又富有意义的讨论。

界定“荒野”概念,认知“荒野”价值

听到“荒野标准化”这个讨论的题目,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放内心有点“异样”。他从北大求学起,就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对荒野的认知多是诗意的、自由的,而并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学术概念。

事实上,如果与“荒野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的现状联系起来,王放的反应并不奇怪。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杨锐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曹越,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荒野”为研究框架和关键课题的学者。曹越告诉记者,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荒野保护区”列为一种独立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截至2016年,世界上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认定了荒野保护区,23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行政手段建立了荒野区或自然保护地中的荒野功能区。即使像欧洲这样荒野地存量很少的区域,近年来也开始重新认识荒野的价值——2009年,欧盟发布荒野保护决议,呼吁成员国开展荒野保护实践,并开始探索重新野化自然。

而在我国目前的保护地体系中,并没有将“荒野保护区”列为一种独立的自然保护地类型。“荒野”这个词更多出现在文学和哲学领域范畴,被赋予着“诗意”“自由”的想象。

在曹越看来,荒野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意义,对它的研究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大面积自然原貌得到基本保留或只被轻微改变的荒野,由于自然过程占主导,面积足够大,人类干扰和开发程度低,并且能提供原始游憩的机会,因此具有生态、社会、文化、精神、经济等多元价值,能够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是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荒野保护是关键而前沿的课题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此外还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类型。推进荒野保护是否会和现有的保护类型重叠或冲突?曹越对此表示了否定。他告诉记者,荒野保护是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实践中一个关键而前沿的课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现代荒野保护实践起源地,早期的开疆拓土曾使荒野遭到极大破坏,随着19世纪末自然保护先锋的呼吁,美国出现了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的思想转变,荒野保护实践随之兴起: 1872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1924年,美国国家林业局划定了美国第一个荒野区,并进一步颁布了荒野保护的部门规章;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荒野法》建立起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使其成为美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

“所以,在美国,荒野保护理念是国家公园保护实践的必要举措和核心议题。它能够完善国家公园的管理,以分区的形式将国家公园最为核心、精华的区域进行管理,实现科学意义上的最严格保护。”曹越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其中,荒野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西藏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包括羌塘、阿尔金山、可可西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等区域,其中西藏羌塘仍保存着大约3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中等程度与低程度的荒野地分布于全国各省份,例如秦岭、神农架、滇西北、武夷山等。虽然中国中部与东部的荒野具有破碎化的特点,但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它们比西部荒野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并为周边的大量城市人口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因此仍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偷猎盗猎、采矿等。随着荒野地的减少,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也受到严重损害。

而且,我国的荒野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需要,缺少对于荒野地的调查统计,缺少对中国荒野保护地体系的研究等。

如何推进我国的荒野保护?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正逐渐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与行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在杨锐看来,这与荒野保护所蕴含的“生态整体主义”紧密契合。此外,在制度层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都为荒野保护提供了适宜、适时的前提条件。

他建议,在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立法过程中,可以充分研究和认识荒野的价值,赋予荒野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中的核心地位;在国家公园功能分区中划定“荒野保护区”,将国家公园最为核心、精华的区域以荒野形式进行管理;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覆盖荒野空间识别、边界划定以及保护、规划、管理、监测全过程的政策、规范与技术指南等。

不过,在一篇名为《以国家公园为契机,建立我国荒野保护制度》的文章中,杨锐也强调,中国荒野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不能另起炉灶,而应建立在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性框架之内,通过法律政策层面认定荒野保护区,以达到系统性、永久性保护的目的。

曹越也表示,从各国经验来看,在认定荒野保护区和开展荒野保护之前,必须知道荒野在哪里。因为只有在识别荒野地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才能够科学认知荒野地的数量和质量、准确划定荒野保护区边界、合理制定荒野保护政策、科学开展荒野保护管理实践。

在更多一线的保护者看来,学术框架下的荒野研究更多是”明天的问题“,但面临的种种保护困境才是当下最急需解决的”今天的问题“。

“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如何面对(荒野)。”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创始人宋大昭说。

—— 相关链接 ——

美国荒野保护体系

美国荒野保护体系的荒野区由4个联邦土地管理机构分别管理,包括国家公园管理局、林业局、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以及土地管理局。其中,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认定荒野区面积最大,占认定荒野区总面积的40%,林业局管理的认定荒野区数量最多,包括445个认定荒野区。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面积逐年扩大,荒野保护管理的质量也逐渐提升。国家荒野保护体系极大地促进了荒野地的永久性和系统性保护:一是有系统性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和科学管理方法支撑;二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提供了游憩计划;三是与相关自然保护系统形成互补关系。(记者王琳琳)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