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预警应急 夯实减排措施

2018年12月08日08: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加强预警应急 夯实减排措施(绿色家园·秋冬保蓝天,今年这样干⑦)

11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多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图为11月14日,天津被雾霾笼罩。

人民视觉

11月末12月初,空气重污染再次侵袭我国中东部地区,这是今年以来最重的一次污染过程。此前11月23日到26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刚刚经历了一次空气重污染。进入11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出现多次空气重污染过程。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会商,今年冬季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整体偏差。霾去霾又来,秋冬季北方地区频发的重污染天气依旧是人们的心肺之患。如何更好应对重污染天气?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人士。

预测预报能力达到5—7天,才能确保提前决策,尽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

11月23日一早,从山西太原市乘坐动车去临汾,沿途雾霾笼罩,严重的地方能见度不足几米。车厢内也明显闻到呛人气味。

一下火车,记者直奔临汾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中心。临汾市环保局和市气象局正在召开视频会议,就重污染天气再次会商,参会的还有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跟踪研究工作组专家。遇到重污染天气,加密会商频次,在临汾已成惯例。

会商成员初步判断,23—24日可能出现短时重度污染,25—26日达重度污染。经过会商,最终决定启动黄色预警,并由市环保局提请市政府同意。“从23日18时起,启动黄色预警。”预警信息就是命令,应急减排措施包括工业企业错峰停限产,散煤、机动车和工地管控等。

研究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有效降低重污染天气PM2.5峰值浓度。何时开始采取应急管控措施,离不开精准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一般持续3—5天甚至更长,考虑到政府发布预警、企业采取措施分别需要提前24小时,因此,只有预测预报能力达到5—7天,才能确保提前决策,提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说。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华南、西北、东北、西南等六大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预测预报中心已经具备未来7—10天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其他5个区域中心基本具备5天预报能力。

“区域中心主要负责提供区域尺度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难以精确到城市尺度,需要省级预报中心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小尺度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实际排放情况,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级空气质量预报结果。”柴发合说,目前,重点区域各省(市)级预测预报中心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城市级预测预报。

柴发合建议,要继续强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能力建设,实现7—10天预报,省级预报中心要实现以城市为单位的7天预报,积极开展环境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工作。

区域内统一预警标准、协同应急联动,有效削减污染峰值、缩短污染时长

实践证明,预警应急是重污染天气削减污染峰值、缩短污染时长的利器。以23日至26日的重污染天气为例,11月22日,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启动区域应急联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有46个城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其中33个城市发布橙色预警,启动Ⅱ级应急响应,13个城市发布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

预警及时,也需响应措施到位。各地扎实工作,生态环境部门督查到位,应急减排取得实效。北京大学教授胡敏表示,在11月23日到26日这次污染过程发生前,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提示,各地及时发布预警,采取有效措施,初步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约20%左右。与以往类似气象条件下的重污染天气过程相比,此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间和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此次污染过程持续将近72小时后,北京市才达到重度污染水平,这说明提前减排有效减轻了区域整体污染水平,减缓了污染积累速度。”胡敏说。

同一区域内统一预警标准、开展应急联动是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必要举措。“重污染天气往往是区域性的,影响范围大,需要区域内各城市共同应对,即使部分城市未达到相应预警级别,但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也会对区域污染积累和下游城市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柴发合说,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市已经统一预警分级标准,明确预警启动和解除、打断判定等具体要求,区域应急联动很有成效。

入冬前,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三大重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其中,长三角、汾渭平原方案明确提出,要统一区域应急预警标准,将区域应急联动措施纳入各城市应急预案。

柴发合建议,在推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继续完善预警分级标准体系,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应急响应标准,当预测到区域将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时,统一发布预警信息,各相关城市按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

应急减排要更有针对性,常态持续治理是减少重污染天气的根本

应对重污染天气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夯实减排措施。“我们用了3个多月时间,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企业一家一家地过,应急减排清单企业由9000多家增加到5万多家。清单确定后,加强督查,保证措施全部落实到位。”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柴发合介绍,针对企业应急减排的措施,以前多为提高治污效率、减少生产时长等,无法落实、无法考核。如今已全部改为停产、停生产工序或停装卸运输环节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实施清单化管理,便于督查检查。

即便如此,在11月30日至12月3日重污染天气应急督查中,仍发现有61家企业(点位)没有严格执行应急响应要求。“这些问题,生态环境部已通过督办问题清单交办相关市、县依法调查处理。”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说,对违法企业,发现一起严查一起。

应急减排,减哪些保哪些,需要科学判断才能获得最大效益。“从最近情况看,硝酸盐已经取代硫酸盐,成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污染物占比最高的成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这一方面说明散煤、燃煤小锅炉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明确了下一步加大力度减排的方向,应对重污染天气时,要把工业、机动车等的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

应急在“急”,要想少点重污染天气,还得平时下苦功。

11月24日,在大唐国际临汾热电公司,两台火电机组,一台正常运行,一组临检。2016年公司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燃煤电厂达到了燃气的排放标准。

重污染期间,临汾市要求火电企业污染物排放要低于超低排放标准,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分别控制在5、25、45(毫克/立方米)以内。临汾热电公司污染源在线实时监控大屏幕上,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分别为2.2、16.9、37.4(毫克/立方米)。这样的企业,无论平时还是重污染天,都不会成为蓝天的拖累。

“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还远超环境容量,治本之策,还在于常态持续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说,要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不断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重污染频发问题。(寇江泽 周亚军)

(责编:任妍、杨波)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