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含金量”越来越高

在质量上,蓝天颜值越来越高

2019年01月23日08:32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蓝天“含金量”越来越高

  2018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北京用PM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年首次无持续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过程,连续195天无PM2.5重污染。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及汾渭平原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在总体改善的大背景下,都呈现出“优增劣减”的特征,“蓝天”含金量进一步提高。

  蓝天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综合分析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数据,去年蓝天含金量提高主要表现在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同比下降、重污染天同比减少、污染峰值降低及区域改善均等化等方面。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列举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北京市空气质量呈现“优增劣减”特征,一级优天同比增加6天,重污染日同比减少9天。

  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

  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汾渭平原PM2.5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

  现在的重污染已与往年大不同。不同在于重污染频次降低了、污染峰值降低了,还有区域污染浓度差距缩小了。

  2013年至2018年,北京市各区域PM2.5浓度均显著下降,2018年总体空间分布仍为南高北低特征,但南北浓度差距持续减小,从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8微克/立方米,差异明显缩小。

  对此,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形象地概括为:“北京告别了半城紫、半城绿的污染分布。”

  同样,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PM2.5污染浓度不再存在高高低低较大差距,而是逐渐呈现均等化态势。

  在数量上,蓝天越来越多

  蓝天背后“人努力”作用越来越大

  治理大气污染,靠天帮忙,更靠“人努力”。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背后,“人努力”的因素对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2018年10月以来与2017年同期相比,气象条件是变差的,特别是2018年11月。通过空气质量模型和气象综合指数分析,初步结果显示,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人努力的成效占到2/3左右。

  北京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是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来的。综合分析北京市与重污染作斗争的过程,两个成绩引人关注:一是重污染频次降低,从2013年的58天降低到15天,减少了43天,且重污染的持续时间减少;二是“削峰”效果明显,2018年PM2.5最高浓度244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6%。

  同样,每年供暖季都是哈尔滨市重污染天的多发时段。2017年同期相同时段、相似气象条件下,哈尔滨曾一度出现“爆表”;但在2018年10月供暖季,却收获31个“好天儿”。

  持续不懈地努力治理污染,才是让空气质量“优增劣减”、蓝天“含金量”越来越高的根本原因。

  过去一年,北京收获了227个优良天;哈尔滨市更是收获了312个优良天,同比增加42天,“好天儿”数创近年新高。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衡水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98天,较上年增加32天,增加天数居河北省第一。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蓝天变得越来越多。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8年1-12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0.5%,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长三角地区1-12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1%,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汾渭平原1-12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3%,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2018年以来,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了,这是众多城市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

  日前,中国天气网发布“2018年度蓝天拼图”,北京、重庆等城市2018年蓝天比例较2017年增多,蓝天拼图更蓝了。(刘晓星)

(责编:朱传戈、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