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遇:90后经济学博士的环保情怀

2019年02月13日17:04  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王佳遇 90后经济学博士的环保情怀

  从儿时熟读中华文化典籍, 涵养“行孝、感恩、服务、奉献、利他”的精神境界,本科的科考调查提出《警惕经济林背后的“绿色沙漠”》,再到澳洲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提出“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改进的反弹效应”等学术观点……

  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她一直关注祖国的生态环保。异国他乡的求学经历,更开阔了她的学术视野,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议、美国世界银行、澳洲经济学家会议等场合发表演讲,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的环保声音。

  她叫王佳遇,是毕业于世界名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的90后经济学博士。她不仅在国际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近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由她撰写的数千字的科考文章还登上了《科技日报》头版。她也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昆士兰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博士演讲比赛冠军得主、更是一位环保的推动者、宣传者、践行者。

  毕业典礼上的“明星”

毕业典礼上,王佳遇走在旗手身后第一个入场

  昆士兰大学是一所世界闻名的百年名校,清澈碧透的布里斯班河绕过校园,碧蓝如镜的湖水、连片的草坪让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充满了生机和诗意。

  澳洲时间2018年7月20日,正值金秋时节。这一天是昆士兰大学特殊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正在会议礼堂举行。一个个身穿学士、硕士、博士服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济济一堂。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渴望憧憬。

  毕业典礼开始,全体观众起立,掌声欢迎所有参加本场毕业典礼的毕业生入场。走在旗手身后第一个、老师们前面的是一位黄皮肤的中国女孩儿,在满是金发碧眼的西方面孔中格外引人注目。

  这位女孩就是王佳遇。这一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也是这一次毕业典礼上昆士兰大学唯一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

  在典礼上,王佳遇被安排全程与老师们一起在主席台就坐。昆士兰大学校长第一个为她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为了见证她毕业的特殊时刻,她的导师、世界著名经济学家John Quiggin教授和夫人专门出席了毕业典礼,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的全体老师也全部出席。

  作为经济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澳洲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对学生的要求以严格著称。为什么这位来自遥远中国的女孩能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自然是源自她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精神。

  事实上,王佳遇不仅仅是毕业典礼上的“明星”,在整个硕士和博士在读期间,她的表现都同样耀眼。

与导师、著名经济学家John Quiggin教授及夫人合影

  博士期间,她曾经连续两年担任经济学院人才招聘面试会评委。每年一度的经济学院人才招聘面试会评委由院系领导、本院教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外院教授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王佳遇是当时坐在评委席上的学生代表,也是唯一的一位学生代表。

  她担任学校多元文化学社负责人。多元文化学社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种族,大家在这里增进了解,促进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王佳遇通过自荐、选举等一系列流程,当选为多元文化学社负责人,两年多来组织了30多场活动,让多元文化学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热门社团。

  她热爱运动,长跑、网球、游泳样样行;还参加学校的话剧演出活动……

  地道的英语,积极阳光的性格,让很多刚认识她的人以为她从小在西方长大。但是恰恰相反,王佳遇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式教育”。她的启蒙书籍是《弟子规》、《三字经》、《太上感应篇》、《道德经》、《了凡四训》、《论语》、《孟子》、《庄子》……一路成长,她的性格中有着深深的儒家“士大夫精神”的烙印:一方面“修身养德”,通过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熟悉王佳遇的同学和老师说,她是难得的对东方和西方文化都颇为了解的人,而两者在她的身上融合的和谐而完美。

  与导师、著名经济学家、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院长Rodney Strachan 教授合影

  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王佳遇的研究方向是减少CO2排放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方针政策。

  攻读硕博以来,课题研究和学校工作几乎占据了她全部时间,来澳洲几年,她没有逛过几次街,穿的几乎都是旧衣服。也没有时间使用社交软件,甚至连微信都没有。

  她的博士论文《Light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 And the Rebound Effect》,旨在解决澳大利亚提倡的轻型车辆的排放标准问题。澳大利亚政府计划通过改善轻型车辆的燃油效率来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制定轻型车排放标准,减少乘用车、运动型实用汽车和轻型商用车油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一方面,轻型车的消费者会通过直接购买能效更高的新车来回应这一强制性标准,从而减少汽油的使用。另一方面,高能效车辆的驾驶成本更低,也会对消费者带来刺激效应。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了解经济情况以及消费者对政策的反应至关重要。而王佳遇的论文,通过研究经济主体在应对燃油效率变化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和成本最小化问题,有助于从理论角度分析家庭和企业对燃油效率改善的响应。

  论文在丰富车辆燃油效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并且通过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框架下模拟正常和政策场景,对反弹效应的实证研究做出了贡献,对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了完善博士论文的创新性、实用性,2015 年 11月王佳遇到维多利亚大学进行游学,为期近一个月的学习中,她系统接受了CGE模型与应用等方面的培训课程。王佳遇很快岀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获得了资格证书。

  为了博士论文中GTAP模型与应用的精准性,王佳遇2016年8月再次赴美游学,此行获得了昆士兰大学“国际游学奖学金”支持。她在美国普渡大学参加了为期近一个月的GTAP模型与应用培训班,集中学习GTAP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原理和应用。GTAP模型是由美国普渡大学教授Thomas W.Hertel所领导的全球贸易分析计划(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发展出来的,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贸易政策的分析。学习过程中,该模型的创始人Thomas W. Hertel教授曾亲自授课。参加学习的二十多个学员来自世界各地,都是经济学领域的行家里手,王佳遇是学员里最年轻的一个。GTAP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结构复杂、 公式变量繁多、数据庞大,且涉及多国、多部门分析,在短期时间掌握和应用模型及其软件的难度很大。王佳遇通过非凡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岀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GTAP资格证书。

  2016年10月,她应邀到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参加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方面的培训。学校为她提供了办公室并配置了完善的办公设备。在游学期间她到澳大利亚汽车工业署调研,汽车工业署的两位高级资深专家接待了这位来自东部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对王佳遇的研究方向与构想非常支持。为什么会这样慷慨相助,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免费提供给王佳遇用于进一步研究?除了因为王佳遇的导师John Quiggin教授在学术界的贡献与影响力外,也因为她的研究,让他们与这种致力于研究减少CO2排放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方针政策的科学精神产生了共鸣。

  在这样严谨的学术态度下,王佳遇的博士论文不仅对丰富车辆燃油效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并且论文的部分内容还被昆士兰科技大学(QUT)采用,当作考试题。

  王佳遇还在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上发表了《The Rebound Effect of the Australian Proposed Light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和《Unscrambling the Toll Road Egg》两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做学术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严谨的科研精神必不可少,而心怀天下的情怀更是初心与动力。如何节能环保降低CO2的排放量,保护全球空气环境,这是当今世界的共同关注。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基础研究来提供科学可靠的支持,在王佳遇看来,“能够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献计献策,是一位学者应有的职责与使命”。

  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国学者

  1991年出生的王佳遇今年刚满27岁。她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中医专家王富龙教授,母亲张明明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中医专家。对王佳遇来说,跟随父母的足迹继续学医,似乎是一条顺理成章的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条“坦途”。但是王佳遇从小热爱大自然,对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大自然里面的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纹路,每一朵花的形态都不尽相同。”考大学时,她遵循内心的声音,毅然选择了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梁希实验班)。

  “北京林业大学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聚集了很多国内最优秀的专家、教授、研究者,有这样的老师带领,4年的学习生涯,让我终身受用。”大学四年,王佳遇成绩优异,年年都是梁希实验班第一、梁希奖学金获得者,还曾经获得国家奖学金。她不但学习刻苦,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阳光、积极的态度贯穿了她的大学生涯。

  2014 年1月,王佳遇以全额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被澳洲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录取,攻读硕士学位,而后又被保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虽然科研工作繁忙,但王佳遇并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宅女”。赴澳洲留学以来,她一直没有停止对于“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她先后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学协会会员”、“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协会会员”、“Toastmaster国际演讲俱乐部会员”。留学期间,她活跃在各个国际学术会议,发出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的环保倡议。

获得博士三分钟学术演讲比赛冠军

  昆士兰大学的博士三分钟学术演讲比赛从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这不仅可以检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是展示博士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比赛,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用全英文以平实、通俗的语言向非专业人士阐述自己的科研内容。2015年6月18日的演讲比赛上,王佳遇带来了题为《Energy Efficiency Dilemma: Analyzing the Rebound Effect》的演讲,向人们通俗地阐释节能技术和反弹效应的理论,以及节能环保降低CO2的排放量,保护全球空气环境,倡导人们对生活用车、用水、用电的节约再利用。她以流利的英语、生动的讲述打动全场博士生和评委,最终获得了本年度的第一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留学生获得此项演讲比赛第一名。热爱演讲的她还是Toastmaster Club的会员,并曾荣获International Toastmaster Club“观众最喜爱的演讲者”称号。

  在很多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留学生大多是害羞而内向的,读书刻苦,但不热衷社团活动和学校公共事务。王佳遇却让她的老师和同学们一扫对于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刻板印象。她热情、自信,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在各种学术活动中。

  2015年7月,在澳洲经济学家会议上,她发表了主题为《 Mandated 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Revisited: Mechanical Effect versus Rebound Effect 》的主题演讲。

  2016年7月,王佳遇应邀参加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世界银行举办的第19届全球经济分析年会,作为会上最年轻的经济学家,她发表了主题为《 Do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Promote Environmental Goals For Australia?》的学术报告。

  2016年7月28日王佳遇受邀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主题为《Complex Effects of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on Energy Consumption》的学术报告, 并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们互动交流,场面热烈。对其他学者提出的问题,王佳遇一一进行了现场解答,受到教授和博士生们的肯定和好评。

  2017年2月,在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议上,王佳遇发表了题目为《 Modelling the Australian Proposed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in a CGE Framework 》的报告。

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专题报告

  在这些学术大咖云集的国际会议上,年轻的王佳遇激情而不失理性,自信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许多人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刮目相看。

  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王佳遇的视野更加开阔,也逐渐认识到在国际舞台发声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生命的意义决不应仅限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应当做一个从容宽广、眼光长远、心怀天下的人,希望自己的研究、呼吁和倡议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推动”。

  脚踏实地做真学问

  熟悉王佳遇的人都知道,在学术研究之外,她也是低碳环保生活的践行者。

  晚上用遥控器关掉电视后,要把电视电源也关掉;洗脸、洗脚用过的水,储存起来冲洗厕所;平时的生活垃圾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处理;长达252页的博士论文,为了不浪费资源,她从没有打印过一份,只有电子版,所有的写作、校对、修改都是在电脑上完成。

  在北京林业大学读书期间,王佳遇就开始对于“生态环保”身体力行的实践。当同学们在旅行、聚会、打游戏、追剧时,她却一次次深入山区,进入人迹罕至的林区,到农村调研……这也源自这个年轻人的学术抱负,她深知好的研究成果绝不是只在电脑前就能做出来,而一定要经过严肃的科学考证,带着泥土芬芳的论文才更有价值,更接地气。出于对于环保的热爱,她相信“脚踏实地才能做出真学问”,而作为青年研究者,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应该走在最前面。

应邀在美国参加第85届Toastermater国际演讲大会

  她先后多次到福建三明市进行调研。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国全省重点林区、全国林改策源地。三明是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新型经营组织建设、林业金融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

  王佳遇先后到了三明市的3个县、13个村进行了调研,并走访了市林业局、县林业局、林业站、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相关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她还深入农村,采访了六十多位村干部、两百多位村民……

  在农村一家家走访时,由于那里的村民习惯抽烟、饮酒,有的农户家里被烟雾缭绕,她一边访问,一边咳嗽不止。但是为了完成调研,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虽然还是本科生,但她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认真一点也不含糊。为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王佳遇首先在检索国内外有关满意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找到了满意度及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相关指标,然后通过预调研,补充完善所列指标,通过文献回顾和访谈,去除重复、表述不明确及难于获取的指标,经过这一过程共获得指标26项。再由6名著名的生态学、管理学及经济学专家组成3个评估组对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剔除16项指标,保留20项指标。并引入模糊数学的理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进行评价。最终写出了上万字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发表在2013年第7期《林业经济》杂志上,并被多位学者引用。

  2011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京北郊林区山野菜的驯化与推广”研究。她组织实地调研、考察,最终撰写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在调研中发现京郊有数十种山野菜,并详细阐述了每种山野菜的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要求的环境条件、详细的栽培技术以及山野菜的食疗保健知识。特别是对山野菜“蒲公英”有深入研究,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可以补充体内的维生素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这个项目也被批准列为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

  登上《科技日报》头版的大学生作者

  大学四年,王佳遇的调研足迹遍布了许多山区。在调研中她发现,北方一些林区的油松遭到了破坏,经过仔细考察她发现,这些油松的遭遇与农民种板栗有关。

  “远看是绿油油的森林,走近却发现地面如同沙漠,树下没有绿草,路旁的植物已经枯萎,同时还伴有刺鼻的化学药品的气味”。这就是一些地区山区森林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由于板栗价格升高,卖得俏,村民陆陆续续把自家的几亩林地种上了板栗树。为了增产增收,农民使用“百草枯”除草剂把地面的杂草全部清除,甚至连灌木也一同被“消灭”。农民腰包鼓了,生态环境受破坏了。板栗经济林经营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环境危机。

  她发现,山坡上原有的大量油松,都遭到人为破坏,如树干被剥皮,树干被挖开,树枝被截断,有的树干甚至被铁丝紧紧捆住。过不了多久,这些油松就死了,再过不了多久,农民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把油松砍下山烧火,然后在原来的地方种上板栗。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农民的破坏行为,但很明显,油松身上这些不正常的“伤痕”绝非自然形成,一定是人为破坏的。

  有理由推测,这些被害死的油松,是因为它们不仅对农民来说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甚至妨碍了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她用“暗杀”来形容这样的行为,在心痛之余,也有一个林业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分析。她说,板栗林下寸草不生,生态功能受到极大破坏。大雨过后,板栗树下出现深深的水流侵蚀沟,加速了水土流失。另外,纯林形成的是一种单层结构,在功能上有所不足。比如,林地营养空间利用不够充分,养分消耗过于单一,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生物产量不高,生态效益较差,容易发生病虫害,气温较高时,还容易发生火灾,而混交林则不然。混交林中的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形成的复层结构,能充分利用光能,对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利用也是有效的。混交林所形成的复杂林分结构,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光、热、水、气等),使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复杂的枯落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一次次踩着泥土的调研,一次次与油松的“亲密接触”。她顶着严寒酷暑坚持下来。回忆起这份五年前的调研报告,王佳遇说,做为一名90后大学生,我学的是林业经济专业,更需要在生态环保方面有所担当。所以看到油松和土地受到破坏,就是想把这件事情反映到有关部门,重视起来。至于我个人的想法很单纯,保护树木和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她将自己的调查情况写成一封长信,寄给了科技日报社。

  这封大学生的来信登上了《科技日报》头版。在头版突出位置刊登一个学生的乡村调查,并加上编者按,这在科技日报的历史还是首次。编辑评价道:行文虽略带学生腔儿,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对农民增收的“喜”,和对生态遭到破坏的“忧”。她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急切地告诉人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警惕经济林背后的“绿色沙漠”。

  熟悉《弟子规》的“诗书”博士

  从小,王佳遇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优异,还担任学生干部,曾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她爱好文艺,钢琴、手风琴、圆号、马林巴、小军鼓、定音鼓、架子鼓等乐器样样精通,大学时是学校管乐团的主力,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天赋,曾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艺术作品比赛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个人项目小军鼓比赛一等奖。

  她出生于中医世家,国学底蕴深厚,从小父母就给她读传统文化典籍,他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让孩子从小明白做人的道理,养成优秀的品德。

  在这样的教育下,王佳遇从小就懂得“行孝、感恩、服务、奉献、利他”的重要。在高三时,学习异常繁忙的时候,王佳遇坚持每天用一个多小时给同学补习功课。一直到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而就在高考前几天,恰巧也是妈妈博士论文答辩前期,为了让妈妈更好地准备答辩,她还坚持每天给妈妈做饭。这样的成竹在胸也得益于平时的积累,高考分数出来,王佳遇取得了数学146分、英语140分、语文128分的好成绩。

  在获得澳洲昆士兰大学全额奖学金即将赴澳留学前夕,她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作为给爸爸的生日礼物。她在信中写道:“今天是您的生日,您的孩子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回望二十三年的成长旅程,哪一步不是由您的心血铺就而成的?万语千言难尽孩儿感恩之心。父亲之为人、处世、修身等方面实为吾之榜样。为了病人,您早出晚归,瑟瑟寒风哪能挡住您急病人之所急的热心,漫漫黑夜挡不住您忧国忧民的思虑。于是,温暖与爱走到了病人的心田,欢乐飞入病人的家庭。皱纹爬上了您的眉头,白发洒落在您的两鬓。爸爸,您辛苦了!……孩儿会在以后慢慢懂事,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有善心、有爱心是她的底色。大学期间,成绩优异的她一直是奖学金的获得者。20岁的她用自己辛勤努力赢得的8000元国家奖学金和积攒的400元生活费,捐助了4名贫困大学生。

  收到捐助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工作人员找到她之后,向她表达感谢,她说:“大学费用高,用钱的地方多,我的能力有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帮帮他们。”

  2017年,父亲到澳洲探望王佳遇。一天下着大雨,在校园里,王佳遇看到学校的一位环卫工人艰难地搬着垃圾桶,毫不犹豫地跑上去帮忙,帮这位工人搬走20多个垃圾桶。

  看到女儿被大雨淋得透湿,父亲虽然心疼,但是也感到欣慰,他说,“孩子成绩好固然让我们高兴,但她这种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更加让我们骄傲”。

  王佳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硕士、博士一直都是学校里的一位完美的“学霸”。在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多位关心她的师长的鼓励和帮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为她题词勉励“宁静致远”,航天英雄杨利伟为她题词勉励“学业有成”,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为她题词勉励“祝王佳遇小朋友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学业有成,心想事成”……

  或许是因为从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她对经济学“经世济民”的责任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她耐得住寂寞,甘心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而作为一个90后,她又充满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胸怀世界和未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这种沉稳与热情的交织形成了这位年轻学者的独特底色。

  从踏上环保经济学的学术道路开始,她一路踏实前行,既感受到治学探索的艰辛,也收获了学术带来的快乐。如今,已经博士毕业的王佳遇没有停止她的脚步。她继续关注经济环保和能源问题,希望更多的人听见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影响别人,就像将石头投入水中,会泛起一圈又一圈更大的涟漪,扩散出去影响更多人。”

(责编:朱传戈、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