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破解基层环境治理难题

2019年03月05日08:23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北京顺义破解基层环境治理难题

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3%;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5个出境考核断面均达到水体目标考核要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

顺义区环保局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为抓手,积极探索破解全区基层环境治理难题的“顺义路径”,尝试建立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积极发动基层群众参与全区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发现、上报、解决基层环境问题,实现了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在基层的全覆盖,切实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从“站着看”到“跟着干”

顺义区环保局以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为导向,管理力量下沉、治理力量聚合,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

全局干部职工一门心思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城市治理机制体制,坚持把工作重心特别是执法监管力量下沉,主动与镇、街和经济功能区联系,带动基层对环保工作由“站着看”变成“跟着干”,形成了齐抓共治的污染防治格局。

去年,顺义区环保局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分别为19个镇、6个街道、4个经济功能区环境质量开展了两轮“画像”溯源。帮助属地查找问题来源,分析污染成因,提高了污染防治的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吹响了污染防治“冲锋哨”,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效率。

“只设路标,不设路障”

顺义区环保局坚持“服务指导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原则,建立了“上门领哨、发现问题、分析研判、解决问题、跟踪反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围绕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重点因子等与属地开展座谈交流,提供治理建议和解决办法,并且根据属地特点,配合属地开展环保工作。

2018年,顺义各镇、街道、经济功能区探索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污染防治机制。例如,马坡镇建立了“多格合一”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能力;石园街道建设了“智慧网格平台”,编制了《石园街道网格员日常监管手册》,形成了环境问题大监管、大整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顺义区环保工作人员主动提供上门对接服务,帮助属地厘清战略定位、优化转型方向,引导属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绿色发展新模式。重大项目落户顺义前,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主动介入,从原来的坐等审批变为提前参与,确保了项目后期高效推进,获得企业好评。

在为属地和企业提供服务时,顺义生态环境部门坚持“只设路标,不设路障”,把企业发展和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作为服务的重点,对中关村科技园顺义园的10余家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培训;深入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等企业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开展排污许可证申报工作。

顺义生态环境部门把环境问题投诉举报当“家事”,耐心听取投诉举报人的诉求,认真进行现场检查,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大数据支撑,实现精准治理

经过几年摸索,顺义区在环保大数据开发、整合和利用上更加得心应手,他们利用环保在线、大气污染监管平台、餐饮油烟在线监测、河流断面在线监控系统、环保巡查APP、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六大数据平台,为属地实时调取环境监测信息、日常检查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实现了环境数据从电脑端到移动端的延伸。

顺义区不断加大环保科技支撑力度,科学评价属地环保政绩和治理进展,每月通报各属地空气质量排名,将PM2.5高值报警反馈情况纳入党建考核指标,向属地传导治污压力,落实污染防治责任,确保各项治理措施有序、有力推进落实。

大数据可以帮助属地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污染防治工作。顺义区将600个PM2.5监测小微站数据、“顺义大气污染监管综合指挥平台”和大气污染分析模型整合在一起,查找各镇、街道、经济功能区PM2.5浓度较高区域,精准定位污染源,结合执法人员现场检查、第三方辅助巡查情况,提出治理建议。

2018年,通过科技手段,顺义区环保局累计向属地推送每日空气质量分析、高值区域分析、空气质量预报、餐饮油烟超标企业名单等各类报告1500余条,发出PM2.5高值报警12.5万次,巡查反馈环境污染问题4.8万条;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100吨。(韩继波 李爽)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