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转:改善生态环境,给力高质量发展

2019年04月09日07:16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促转:改善生态环境,给力高质量发展

“空气质量好转了,清晨或周末,咱更愿意到家附近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看看海棠花、垂柳,在河边散散步。”家住北京海淀区的王女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跟王女士一样,近年来,北京市的公众普遍感到蓝天多了,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次数少了。人们的感受与空气质量数据相符。2018年,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年均浓度分别较2017年下降25%、8.7%、7.1%,同比改善明显。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林克庆说,北京作为首都,推动高质量发展,减量发展是特征,绿色发展是基础。

环保要求“倒逼”发展质量

2018年,北京人均GDP达2.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6%,居全国第一。经济在快速发展,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在持续改善。

“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北京这几年一直在做产业、能源、运输等结构调整,关停了一些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促进了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总工刘贤姝说,北京通过“煤改气”“煤改电”等,能源结构已以清洁能源为主;交通结构“公转铁”,车、油环保标准持续领跑全国,对相关产业起到提升作用,也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正是通过“疏解整治促提升”,北京“蓝天”含金量也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呈现“优增劣减”特征。2018年,北京优良天数227天,占比62.2%,其中,一级天同比增加6天,重污染日同比减少9天;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已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办主任德钦表示,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极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世界上没有其他城市或区域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这其中有很多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做法。

新技术解决恼人的环境难题

在北京朝阳区高原街的一处垃圾站,没有了常见的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像“充电桩”的设备。

朝阳区副区长刘海涛说,朝阳区是北京第一个引入地埋式垃圾站的。“垃圾桶是小区必备的生活设施,但居民意见大,主要是脏和臭。现在,一刷证,就有一个密封盖弹起来,把垃圾放进去后,盖子会自动盖上。盖子是密封式的,保证不会有臭味溢出。垃圾桶满了之后,还会自动报警,提醒垃圾清运车来把垃圾桶运走,换上空的垃圾桶。”

除了用新技术、新设备来解决传统垃圾站暴露带来的蚊蝇滋生、臭气扰民等诸多“邻避效应”问题,北京还坚决向水污染、黑臭水体宣战。目前全市污水处理率由83%提高到93%,城六区达99%。

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还完成了15座再生水厂主体工程建设,再生水利用量10.7亿立方米,成为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141条段黑臭水体截污治污工程均已完工,累计清理垃圾渣土29万立方米,拆除违法建设超49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水环境质量,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月底,顺义区赵全营镇一片春意盎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北京正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升级版。

比如赵全营镇从2016年开始,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机制,开展环境“洗脸”“整容”工程,对挤街占道、污水横流、乱堆乱放、垃圾处理等农村“老大难”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赵全营镇北郎中村党支部书记闻宝恒说:“我们村的第一产业以种猪、种苗、花卉为主,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万元。绿化苗木及平原造林已达2500亩,村内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目前,北京正通过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标准等体系,鼓励探索创新。林克庆说,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市治理高水平、生态治理高标准、人民生活高品质。(记者 李 禾 华 凌)

(责编:王绍绍、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