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垃圾分类指导员眼中的“难”与“易”

刘婧

2019年07月09日08:22  来源:北青网
 
原标题:一位垃圾分类指导员眼中的“难”与“易”

  王之红每天检查垃圾是否分类到位

  7月7日清晨,天还没亮,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沁山水北社区的王之红就起床了,这两天北京连续下雨,王之红一晚上都没睡踏实,她担心小区里的居民晚上倒垃圾时忘记给垃圾桶盖盖儿,经过一夜后,干垃圾变成了湿垃圾。

  和往常一样,王之红把印有“垃圾减量 垃圾分类指导员”几个字的绿袖标别在袖子上,沿着自己熟悉的路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首先将小区放垃圾桶的地方转了一遍,这可不是“走马观花”地转,每到一个垃圾分类点,她都会拿着小钩子翻一翻,看看是否有投放错误的或者分类不够彻底的垃圾,如果有,就用夹子夹上来,现场进行第二次垃圾分类。夏天来了,随着温度的增高,垃圾很容易产生异味,王之红每天都随身携带已经稀释好的药水,到一个垃圾桶旁边,就用喷壶喷几下,把异味中和掉。据王之红介绍,垃圾桶多,药水用得快,一升稀释好的药水,两天内就打完了。这些工作都做完后,王之红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记事本,根据小区居民提供的门牌号和时间,开始进行垃圾上门回收。

  王之红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作为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他们主要负责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常识、监督居民垃圾分类情况、指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等内容,必要的时候还要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

  “垃圾分类这事,其实没那么难。”王之红说,北京的垃圾实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小区的垃圾桶也根据这四类垃圾分成四个颜色,可回收物是蓝色桶,厨余垃圾是绿色桶,其他垃圾是灰色桶,有害垃圾是红色桶。“哪怕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眼睛看不清桶上的字,通过颜色,也能辨别出是哪一类垃圾。”王之红说。王之红是从“老街坊”志愿者转行来当“指导员”的,工作第一天,她就跟八宝山街道垃圾分类负责人打了包票说,这事交给她没问题。

  然而,3个月的工作后,王之红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厨房产生的垃圾是厨余垃圾,但仅包括剩饭剩菜、菜叶菜帮等,包菜的保鲜膜、外卖的包装盒、吃剩的大骨头就不属于厨余垃圾,应该挑出来投放到“其他垃圾”的桶内。但很多居民图省事,一股脑扔进了厨余垃圾的桶内,还得王之红从垃圾桶分拣出来,再进行二次分类。

  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时,她特意针对这件事给居民们“划了重点”,似乎也无济于事。再就是入户宣传,也不是街坊邻居之间“串个门、聊两句”就能解决。小区里的年轻人忙着工作,早起晚归,不容易碰上家里有人。小区里上了岁数的人倒是愿意听她“唠两句”,也口口声声地保证“从我做起”,但是执行力又比较弱一些。更有甚者,前段时间,王之红还接到过居民打给12345的投诉,说她总是把居民们已经系好的垃圾包裹打开进行二次分拣,导致垃圾桶的异味不减反增,说到这儿,王之红哭笑不得。

  其实,在王之红看来,垃圾分类的宣传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事实上,很多人对哪类垃圾扔进哪个桶里都门儿清”,即使有不清楚的地方,他们这些垃圾分类指导员反复说一个月,居民们也能熟记于心了。关键就在于真正践行垃圾分类时,居民们能不能形成习惯,并且长久地坚持下来。王之红说,当垃圾分类成为一种常态时,他们这些垃圾分类指导员就可以光荣地“下岗”了。

 

 

(责编:孟哲、杜燕飞)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