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为媒 “卉”就“两山”实践新篇章

魏昕悦

2019年09月18日08:36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以花为媒 “卉”就“两山”实践新篇章

  9月11日,2019世界花卉大会在延庆举办,透过花卉产业,世界又看到了延庆的生态魅力。多年来,延庆矢志不渝地坚持生态立区,守住绿水青山。如今,精品民宿助力乡村振兴,地质文化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花卉产业正在成为延庆新的经济增长极。聚焦“两山”实践创新,延庆生态文明建设绘出了一幅多彩画卷。

  一门芳香经济

  “不凋谢”的花卉产业链初步形成

  世界花卉大会结束后,何连球对花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了。“冷凉花卉既可作室内盆花、阳台种植,也可用于作绿墙和景观工程,庭院美化,用途广泛,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何连球说。

  2009年,在河北从事花卉生意多年的何连球想来北京建厂,他走遍了北京的几个郊区,最终决定在延庆扎根。“延庆气候冬冷夏凉,是球根类花卉种球繁育、夏季花卉生产和高档设施花卉越夏的理想之地。”何连球说。2009年,他在延庆成立了旭世欣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盆栽花卉生产。2016年,他在冷凉花卉中看到了商机,开始探索冷凉花卉种植。2018年,公司申报了北京市科委冷凉花卉引种推广示范课题,在延庆刘斌堡旭世欣华园开展冷凉花卉引种研究。

  近年来,像何连球这样,看中了延庆生态优势而在这里聚集的花卉相关企业越来越多,激活了延庆区的“美丽经济”。其实,延庆区对花卉产业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末。延庆区四海镇率先发展冷凉花卉和球宿根花卉,重点培育百合等花卉品种,开启了延庆花卉产业的新篇章。2008年,四海镇生产的花卉直供北京奥运会场馆和国庆节天安门广场,拓展了花卉市场,延庆生产的花卉产品逐渐被广泛关注和认可,当年花卉种植总面积达6500余亩,年产值4000余万元。此后,延庆花卉产业发展进程加快,种植面积最高达到3.5万亩。

  以“四季花海”为代表,延庆区打造了北京乃至华北地区面积最大、观赏效果最佳、独具特色的“大地花海”景观,成功塑造了“园艺+旅游”的成功案例。从花卉中提取的色素还成为食品中的添加剂,花卉产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条富有活力的花卉产业链初步形成。

  2019北京世园会的成功申办,为举办地延庆的花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延庆借势借力,在原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园艺产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延庆区出台《关于促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园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扶持政策,为园艺产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构建起以世园会园区为核心、联动全区13个乡镇、辐射京津冀的“一区多园”产业大格局,形成集园艺科研、生产、交易会展、科技服务、旅游体验等业态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成立中关村现代园艺产业创新中心,成为中关村园区中首个园艺科技研发、应用转化、推广示范、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目前,延庆8家本地企业先后与北林、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联合承担“世园科技”项目,7家园艺科研院所、企业成功试种1603个园艺品种,形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11家科研机构、中农富延等92家园艺企业集聚态势。据悉,2019北京世园会园艺资材部分实现本地化供应,300余种1500余万株(盆)本地花卉、蔬菜等各色园艺资材直供世园会20个展园展区;中花怡家、北京金河园艺等5家本地企业,获得世园会各类专项竞赛奖项50余个,延庆现代园艺产业品牌展现在国际舞台上。

  “两山”实践三部曲

  绿色生态发展大路越走越宽

  九月入秋,延庆“摘下”了秋天给的“礼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成果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集中亮相。9月3日至5日,“乡村的荣耀”2019年第三届北方民宿大会举办,民宿带动乡村振兴交出了生动的答卷。9月8日,“中国地质公园”主题宣传在世园会园区拉开帷幕,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发起设立“地质公园日”的倡议,“地质+”撬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9月11日,2019世界花卉大会在延庆开幕,花卉产业正在谱写“美丽延庆、冰雪夏都”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从地质公园、民宿崛起,到花卉产业蓬勃发展,延庆奏响了“两山”实践的三部曲,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延庆天然的地质遗迹和独特的地质文化打开了“地学旅游”的窗口,大自然的爱好者接踵而来。延庆对于地质生态价值的探索始于二十余年前。为了保护“硅化木”,工作人员及时从村民家中回收硅化木化石,将受损的木化石进行拼接、粘合,修建茅草亭,成立旅游公司、木化石公园、北京市朝阳寺木化石保护区,从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一路走到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围绕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延庆增绿降污,加强生态修复,不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还打造了“地质人家”民俗旅游品牌,成功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带动旅游人数、收入逐年稳步增长,走出了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2008年起,绿水青山逐步发展为“百花争艳”。花卉产品成为延庆展现生态魅力的另一个窗口。从“四季花海”到2019北京世园会,花卉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步升级。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的“四季花海”沟域整合了延庆东部山区四海镇、珍珠泉乡、刘斌堡乡的沟域资源,西起刘斌堡乡刘斌堡村,东至珍珠泉乡南天门村,途经三个乡镇,整条沟域遍布花田,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花海景观,品美食、宿花田、游花海已经成为延庆特色旅游项目。2019北京世园会同时带动了园艺和旅游产业双丰收。

  好山好水好风景吸引了大批返璞归真的“城市菜农”来到延庆,体验乡村生活。2014年起,延庆大力支持乡村民宿产业,率先出台北京首个民宿产业专项奖励政策、率先成立北方首个政府主导的民宿学院、率先搭建北方首个地域性民宿平台、率先建设北方首个民宿集群“合宿·延庆姚官岭,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了乡村民宿高质量健康发展。五年来,一系列的“探索”与“率先”让延庆成为京津冀区域乃至北方地区民宿发展的典范与标杆。

  借绿色盛事东风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6年2月,延庆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2019年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告》,公示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延庆区名列其中。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年来,延庆探索出一条“办好两个会,搞活一座城”的跨越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跳出旅游抓旅游”的系统创新之路。

  延庆区构建1+N全域旅游规划体系,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引领,创新制定全域旅游空间布局规划,构建“一心、三核、三带、四板块”的全域旅游格局,有效衔接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多规合一”助推旅游大项目落地。着力谋划全域镇景一体化,加快旅游综合体、山水大景区项目建设。构建1+N全域旅游政策体系,相继出台饭店奖励办法、乡村旅游发展意见、世园人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多层次多角度的政策支持体系基本构建;设立每年5000万元全域旅游专项资金和4500万元旅游饭店接待能力提升资金。

  围绕冬奥会、世园会两大盛事,延庆推动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体育、文化、卫生、交通、地质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以长城文化、欢乐冰雪、消夏避暑、登山健身、低空飞行、自行车骑游、民俗美食、赏花采摘、房车露营、玩冰戏雪、温泉养生等为代表的旅游休闲产品体系。

  旅游还与世园风情小镇、冬奥冰雪小镇、民宿集群联动发展,建设延庆冬奥村、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世园会园区、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等多个特色项目,开发12条世园旅游精品线路和8条交通便捷、风景秀丽的自行车骑游路线。此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业态在全区乡镇实现了全覆盖;精品民宿超过乡村住宿接待总量的一半,形成了全国独有的“世园人家”品牌,并荣获“首批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

  守住好山好水

  建设首都宜居新家园

  从上世纪的“冷凉”战略到新世纪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延庆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着力推动“两山”理论在延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延庆区区长于波表示,未来的延庆,将矢志不渝,奋力前行,不仅要打造花一样的生态环境,还要创造花一样的美好生活。

  延庆将建设康西森林湿地公园等10个森林公园,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增加到50平方米以上,形成“一核、一环、三带、五廊、十园、多点”的城市森林格局,高标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实施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打造景观节点,提升景观环境的艺术性、观赏性,促进绿景向美景转变;深化“一微克”行动,落实落细冬奥承诺达标行动计划,确保2020年PM2.5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巩固深化全域水源涵养地建设,开展水生态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现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延庆将加快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配置,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全时、全域旅游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端旅游休闲目的地。

  在社会民生领域,延庆将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高新时代教师人才队伍水平,大力开展园艺花卉、生态文明、奥林匹克等特色教育,建成建好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建成终身教育体系,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区创建成果,全面创建健康促进区,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30分钟就医圈”全覆盖;健全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实施居家养老幸福工程,提升公共养老设施服务能力,构建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宜居新城、精品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完成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打通交通廊道、升级城市配套、引进人才资源、集聚产业资源,打造高品质、低密度的精致社区;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加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提升全区文明素养和城乡文明水平。文/魏昕悦

(责编:孟哲、杜燕飞)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