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总:全力组织做好防汛救灾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0年07月13日12:49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记者 余璐)1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防汛抗旱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有关情况。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在会上表示,应急管理部目前已派出12个工作组到重点省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职守,24小时为防汛前方提供保障。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职尽责、团结协作,指导帮助各地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全力组织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郑国光表示,3月28号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汛情、灾情严重,特别是6月以来,西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明确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坚决落实责任制,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要压实责任,勇于担当,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全力抢险救援,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郑国光谈到,今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就防汛减灾先后作出了13次批示,7月8号还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专门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国家防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先后召开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和三次国家防总专题会进行研究部署。应急管理部及时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落实措施,成立了部党委书记牵头的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已派出12个工作组到重点省指导防汛救灾工作。

入汛以来,我国汛情、灾情主要特点有哪些?郑国光指出,一是降水总量多、局部强度大。6月份以来,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列1961年以来第一位。二是超警河流多,长江、太湖汛情重。6月以来,全国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的洪水,当前汛情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三是山洪地质灾害多,转移避险难度大。西南等地发生多起山洪地质灾害,部分省区中小水库、中小河流堤防发生险情。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紧急转移224.6万人次。四是洪涝受灾省份多,部分地区损失重。全国有27个省区市3873万人次受灾,造成人员死亡失踪141人,倒塌房屋2.9万间。面对严重的汛情灾情,国家防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科学组织应对工作。

对于如何积极做好防汛救灾,郑国光表示,一是强化统筹协调。今年防汛抗旱工作虽然前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入汛后各地立即行动,认真部署,国家防总强化统筹协调、会商调度和督促指导,组织检查各大流域和重点地区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压实各部门、各地、各环节的责任,向社会公开2278名各级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的名单。其中16个省区市及31个全国重点防洪城市,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指挥长和责任人。

二是加强会商研判,入汛以后,国家防总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组织水利、自然资源、气象、应急等部门和有关省份开展雨情、水情、汛情滚动会商和调度研判,有针对性的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和救援救灾工作,国家防总、国家减灾委先后14次启动应急响应,共派出25个工作组,商财政部共下达11.55亿元中央救灾补助资金。

三是发挥部门优势,按照国家防总职责分工,水利部聚焦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山洪灾害三大风险组织分析研判,科学调度水工程,共拦蓄洪水532亿立方米,自然资源部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落实群测群防各项措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28起,应急避险5055人,中国气象局严密监测各种灾害性天气过程,每天滚动会商天气。6月以来,中国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暴雨预警。,

四是统筹抢险力量。应急管理部完善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应急救援的综合优势,强化重点区域救援力量前置布防,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防汛抗洪抢险救援方面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先后出动了4.7万人次,营救和疏散转移遇险群众7.6万人,加强与解放军、武警部队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在防汛抗洪抢险关键时刻的中流砥柱和突击队作用,对接中央企业工程抢险队伍共203支,还积极协调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抢险救灾。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防汛抗洪取得阶段性成效,入汛以来,全国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与近5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9%、51%、70%和13%。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全国正处于防汛的关键时期,防汛抗灾形势十分严峻,抗洪抢险救灾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毫不动摇,继续强化各项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郑国光如是说。

(责编:余璐、李昉)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