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余璐)太湖水位已经持续超警戒20多天,7月19日8时,太湖暴发2016年以来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达4.71米,超警0.91米。为减轻太湖流域超保证水位压力,上海已于19日上午9点开启元荡水闸5小时后关闭。今年入梅以来,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点?“超长”梅雨是助推湖流域性洪水的重要原因?如何确保太湖流域防洪安全?听听权威人士怎么说。
总量大、历时长、强度大是今年梅雨特点
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马雷鸣表示,今年太湖流域梅雨特点是总量大、历时长、强度大。自6月9日入梅至7月21日出梅,太湖流域降雨量为583.8毫米,梅雨总量已达多年均值的2.42倍,梅雨期比多年平均多18天。与常年相比,2020年入梅正常,均为一段梅雨期。2020年入梅以来无台风生成,副高主体偏南,冷涡位置偏南,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摆动,使得暴雨频繁、强降雨区重叠、梅雨总量大。
据了解,7月17日,上海市气象局启动了防汛救灾气象保障一级应急响应,上海中心气象台(太湖流域气象中心)启动太湖流域气象保障一级应急响应。预计23日夜间至24日早晨、26日至27日流域各有一次降水过程,未来一周流域各分区面雨量可达25-45毫米。流域水利枢纽将全力抢排,尽快降低太湖水位,缓解防汛压力,为后续降水过程充分做好防汛准备。
如遇风暴潮“三碰头” 易形成较大洪涝灾害
与鄱阳湖、洞庭湖等流域相比,太湖流域防汛有哪些特点?马雷鸣谈到,太湖流域天气系统复杂,除了梅雨以外还受台风影响。同时,太湖本身比较浅,受沿海高潮位影响,水位易涨难退,如遇风暴潮“三碰头”,容易形成较大的洪涝灾害。而太湖流域地处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将影响巨大。因此,当前流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后期仍多阵性降水过程。
“建议防汛部门抓住降水‘空窗’期,根据气象部门精细化降水预测,联合会商研究制定抢排方案,并关注天文潮影响。”马雷鸣说。
抓住7月下旬有利时机 尽快降低太湖水位确保防洪安全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22日20时,太湖平均水位4.77米,超保0.12米,周边河网区有45站水位超警0.02~1.07米,其中20站水位超保0.07~0.47米。
22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鄂竟平主持会商,分析研判太湖流域汛情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再部署。鄂竟平表示,要继续加强太湖洪水外排工作。太湖水位涨得快、退得慢,要抓住7月下旬降雨少、没有台风影响的有利时机,继续运用太浦闸等水利枢纽和沿长江北排、沿杭州湾南排工程加快洪水外排,尽最大努力尽快降低太湖及周边河网水位,加强环湖大堤和太浦河、望虞河等重要堤防的巡查防守,确保防洪安全。
目前,水利部已派出工作组专家组在太湖一线协助指导地方做好防汛工作,水利部维持水旱灾害防御Ⅱ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