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绘就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人民网记者 余璐

2020年08月08日13:07  来源:人民网
 

夏日的江西赣南,山清水秀,林海葱翠。

86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主力从这里出发,踏上漫漫征途,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今,再次走进赣南苏区,这片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红色热土,已焕发勃勃绿色生机。

江西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广袤的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和“五河一湖”水系孕育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63.1%,名列全国前茅。作为江西的南大门,赣州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资源丰富,被誉为“江南绿洲”。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最大优势,要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赣南苏区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的步履愈加坚实铿锵。

今日的赣州,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关怀,沐浴暖阳,满目葱茏。在做好“林”字文章的同时,着力打通 “两山”转化通道,盘活山水资源,壮大绿色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大余丫山:守护绿水青山 兼得富与美

丫山景区,占地面积3万余亩,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形而得名,坐落在赣州市大余县的梅关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梅关,屹立于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的梅岭隘口,地势险要,原始森林植被丰富,是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高达92.6%的森林覆盖率和成熟的森林康养产业,让丫山景区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走进梅关国家森林公园丫山景区,林深树密,水流潺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儿生根发芽。

梅关国家森林公园丫山景区玻璃栈道。韩磊摄。

记者走访发现,为了不破坏植被,一条长达13公里的森林步道被钢结构高高架起,步道两边的参天树木为行人搭起了绿色廊道。修建道路沿山而铺、沿塘而走、沿河而架、遇树让路,房子搭在树中,树木长在屋中......精心呵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大余丫山构建起“游”为纽带、“康”为主体、“养”为特色的多业态互补的森林旅游产业新格局。

丫山景区总经理韩磊向人民网记者介绍说,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大余县一直坚持少填塘、少推山、少砍树、少拆房“四少”原则,将造林与造景相结合,保持景区原生态。同时累计投资8亿元,在保护中开发各类森林生态运动与养生项目,构筑了从山上到山下的立体生态观赏圈。立足美生态、高效益,依托丫山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的乡村旅游A哆乡村、A哆水寨、A哆森林构成丫山三大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仅2019年,景区各类收入就达1.6亿元,其中仅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值就占了1/3。

“如今,丫山景区依靠绿水青山打造了系列品牌,不仅带来了金山银山,还带动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韩磊高兴地说道。

今年58岁的头塘村村民卢德风,就是韩磊口中的脱贫致富代表。因常年患有严重的风湿脚痛病,多年来,全家仅靠老伴务农糊口,卢德风一家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大余县黄龙镇的驻村干部引荐,2016年,乡嫂卢德风在丫山景区“九回头美食街”当起了小老板。

在丫山景区“九回头美食街”,乡嫂卢德风给游客做赣州美食“烫皮”。人民网记者 余璐摄。

“丫山景区给我的店铺免租金,免费培训,年底分红,还把我老公安置在景区当工人,疫情期间,景区没开放,每月还发1500元的工资作为补贴,实实在在地帮助我脱贫。”卢德风感激地说,开起店铺后,现在平均年收入有4万多元,不仅生活条件好了,而且去年冬天全家也脱贫了!

兴业富民,是大余县森林旅游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大余县聚力 “脱贫攻坚”, 创新扶贫模式,确保扶贫取得实效。卢德风一家,仅是大余县生态扶贫的一个缩影。

“作为首批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县,大余努力让好生态成‘好钱景’,通过租赁农资变乡旅项目、景区务工创收益、参与项目入股分红、农产品销售等方式,为景区周边贫困户开拓增收路子。目前,全县各景区带动1730户5700多人增收致富,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大余县副县长刘鹏如是说。

生态崇义: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厚植绿色产业发展优势

在江西省西南边陲,章江源头,有一个被森林环绕的地方,它,就是赣州市崇义县。

“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庄园。”就是崇义的真实写照。

崇义县总面积30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6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9.3%,森林覆盖率高达88.3%,位居全国集体林区县首位。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森林城市、被誉为“江西省绿色宝库”。

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啸摄。

近年来,崇义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学好“两山”论,走好“两化”路,依托自身生态优势,打响绿色品牌,实现生态价值。

记者走进崇义县城南郊的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古木参天,四时花木广布,山谷间瀑布曲流,山顶峭壁嶙峋,被原始森林风貌深深吸引。园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8.6%,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值达9.6万/立方厘米,其中兰溪瀑布处最高值为19万/立方厘米,素有中国最美森林、 “中国森林氧吧”等美誉。

积极培育绿水青山,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林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崇义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记者了解到,推进国土绿化是崇义县林业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2011年至今,全县完成更新造林31.67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10.6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8.3%。同时,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积极探索适合南方林区丰产高效的经营模式,建成商品材基地140万亩,森林经营样板示范林基地51万亩,在样板林示范带动下森林质量得到精准提升,林地产出率与靠天取予时期相比提高了2-3倍,崇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已成为“全国样板”。

“绿色生态是崇义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林业是崇义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崇义县依托森林资源禀赋,紧扣‘四个着力’,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崇义县委副书记、县长潘金城对人民网记者说。

如何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好林下经济?崇义县林业局局长黄夏晓谈到,在建设赣南生态屏障的同时,崇义探索出一条保护开发与生态扶贫相结合的“六个一”生态产业新路子。即一棵枣(南酸枣)、一根藤(刺葡萄)、一片竹(毛竹)、一斤油(油茶)、一种药(中草药)、一域游(森林全域旅游)。

截至目前,崇义现有南酸枣野生分布25万亩;毛竹林面积70万亩,年产商品竹1000万根;油茶林种植面积12.89万亩, 100亩以上油茶林低改示范基地15个;2019年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达30.3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63.6%;近三年来,森林旅游收入87.32亿元。

山水上犹:筑牢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玄巧,不留足数与人看。”诗人苏东坡为澄澈而多姿的上犹江,留下了千古绝唱。

在赣州西部的上犹县,群山簇拥,巅连南岭,山水相依,山高水长。

赣州阳明湖国家森林公园。钟芳亿摄。

盛夏时节,记者乘船行走在依山傍水的赣州阳明湖国家森林公园,“一湖两岸”引入眼帘,湖中碧波粼粼,两岸青山巍巍。

“赣南树木园创建于1976年,由十二个半岛组成,占地面积8692亩。这里收集保育树种130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树种50余种。”在阳明湖深处的赣南树木园内,赣南树木园副主任李干荣向记者介绍时如数家珍,“赣南树木园具有典型的湖泊生态环境及南岭山地优越的自然禀赋特征,被称为中亚热带植物王国,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

李干荣向记者介绍赣南树木园情况。人民网记者 余璐摄。

今年57岁的李干荣,已经默默守护树木园38年,“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在李干荣看来,一次次不远万里,把一棵棵小树苗移植到树木园,呵护它们长大,是林业人最大的幸福。

“每棵树苗一来到树木园都有一个身份证,我们平日在电脑上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如今,我们也已用起了大数据来管理每一棵树。”李干荣介绍说,树木园里有引自全国各地的园林植物以及来自美国、缅甸、墨西哥、日本、欧洲诸国等异国他乡的珍贵品种。赣南树木园在筑牢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植物多样性王国”及“古老孑遗植物避难所”的典型代表功能区,是南方树种向北部地区引种栽培的重要中转站,被誉为“江南植物基因库”。

近年来,除了切实维护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安全,上犹县还努力做足“生态+”文章,依托乡村丰富的山水资源、田园风光等,以全域旅游为牵引,开拓了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新业态。

“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条鱼、一幅画、一杯茶、一块石、一列小火车’生态旅游‘五张名片’,重点发展生态鱼、油画、观赏石、温泉、森林小火车等生态旅游拳头产品,吸引大量周边城市及粤港澳地区的游客来休闲旅游。”上犹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刘晓慧对人民网记者说。

上犹阳明国际垂钓基地。钟芳亿摄。

如今,为了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持续壮大生态旅游业,上犹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紧扣建设“生态休闲度假区”目标,打好上犹“绿色牌”。天沐·阳明温泉、阳明国际垂钓基地等一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先后开展了百万联盟杯钓鱼拉力赛、茶乡旅游季等活动,旅游市场日趋成熟。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45.66万人次,同比增长4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79亿元,同比增长52.9%。

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造福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 红色赣州已经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赣州林业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力军。揆诸当下,昔日“红装”换“绿装”,展望未来,点“绿”成“金”,满眼皆希望! 

(责编:余璐、李昉)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