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论 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网记者 余璐

2020年08月17日09:03  来源:人民网
 

夏日的余村,山峦叠翠,清溪潺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前,在一座普通的小山村安吉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娓娓道出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语。

15年来,“两山论”让安吉余村放弃开山采矿、开展生态复绿、发展休闲旅游,如今的余村山清水秀,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回顾15年的历程,“两山论”深入人心,全国上下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奋力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践行绿色发展 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民之所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同时,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在祖国的晋西北边陲,山西右玉精心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林木覆盖率从0.3%增长到54%,从“不毛之地”到“沙漠绿洲”,从种不上庄稼、吃不上饭到享受“生态红利”…… 绿色的土地、干净的河流、清新的空气、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右玉呈现给新时代的崭新面貌,切实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如今的右玉仍在发力。

在右玉县新城镇石头河村,村民高启云小心地将一捆捆新鲜翠绿的小葱装进篓子。

“右玉的生态好,种的小香葱全都达到了出口标准,一亩地能产三吨半到四吨,我们一年销售收入十多万元,百姓都跟着脱贫致富了。”高启云高兴地说。

如今,凭借右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右玉小香葱打出了生态牌,产品全部出口欧洲,带动了20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乘上绿色发展的快车,2019年,右玉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5.7%,高出全国平均6.1个百分点,收入增速三年翻了一倍。目前,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精心打造的生态产业链条,已让右玉初步形成了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8月,浙江安吉余村荷花山漂流基地格外热闹。“上午9点,停车场就已经停满了来旅游的车。”荷花山漂流基地老板胡加兴笑道,“沾了余村好山水的光,人气才能这么旺。”

2008年,胡加兴在余村开发出安吉首个皮划艇漂流旅游项目,每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好生态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胡加兴说,全村近八成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全村接待游客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500万元。

现如今,绿色正成为安吉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让安吉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江西,63.1%的森林覆盖率和1.61亿亩林地让森林旅游成为“绿变金”的重要途径,今年上半年,江西省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收入为30.85亿元,旅游接待人次为1224.25万人次。在新疆阿克苏,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一道集生态林、经济林于一体的“绿色长城”,让风沙之源变成绿色果园。在内蒙古阿尔山鹿村,从砍树卖钱到养鹿致富,已逐步形成特色种养殖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两山论”的实践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践行绿色发展,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已成为“两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以制度建设引领中国绿色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更进一步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近年来,我国制定实施了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方案,“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相继出台。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开篇就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从“民法典”到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尤其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建立,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根开花。

“老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四句话概括了中央环保督察效果。

自2015年12月在河北省试点以来,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共推动解决了约15万个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共向地方移交509个责任追究问题,问责干部4218人,充分显示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利剑”作用。

近年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景象不断展现在我们面前。2019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3%,全国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比例比2015年提高8.9%,全国完成造林面积比2012年增长25.3%......一个个数据,印刻着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成效。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一步步变成现实。

如今,在神州大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绘就美丽中国

扎龙,以鹤著称于世,栖息着全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丹顶鹤。

徜徉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欣赏着野生珍禽自由遨游,一份回归大自然的惬意油然而生。

曾经,这里面临湿地退化、“人鸟争食”的威胁。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通过采取长效补水机制、生态移民搬迁等方式,丹顶鹤野生种群不断壮大。湿地生态保护的“扎龙探索”,使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待变为现实。

在陕西洋县,一群朱鹮在稻田里自由地觅食。

1981年5月,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境内被发现。为保护朱鹮,2018年6月,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机构共同发起“鹮田一分”项目,在每亩稻田中留出一分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觅食。

“经过40年的努力,朱鹮种群已有4000余只,不仅为洋县留下了难得的绿水青山,发展有机产业更让洋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陕西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说。

丹顶鹤和朱鹮的保护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为保护大自然,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齐,一个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版图徐徐打开。

我国第一个重大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特色林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典范。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连续缩减,年均沙尘暴天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人遏制“沙魔”的不懈努力。巩固和发展祖国绿色生态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完成造林约7.8亿亩,生态红利不断显现,绿色版图持续扩大。

2015年,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大幕拉开。开展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神农架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区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2.3%。

东北虎豹试点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覆盖5000平方公里;武夷山试点区完成生态修复6500亩,整治违法违规茶山7300亩,拆除违规建设39处;大熊猫试点区实施生态修复和栖息地恢复工程,建设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恢复大熊猫栖息地近4万亩;三江源、普达措矿权和水电等开发企业已全部退出,祁连山、南山等试点区退出数量超过50%;神农架试点区组建综合执法大队,实现园区内自然资源综合执法......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

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浙江安吉召开。时隔15年,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号角再次从这里吹响。

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下,安吉余村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0个红色大字愈加熠熠生辉。

青山相向、绿水逶迤,展望未来,一幅幅新时代的绿色画卷将会在美丽中国继续上演!

(责编:余璐、连品洁)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