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专家:仍有难点待攻克

丁亦鑫

2020年08月21日08:44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历时五年,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即将“交卷”。据悉,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研究提出第一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建议名单和储备名单。

8月19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的国家公园建设座谈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均指出,一年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家公园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已初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但仍有不少深层次困难和问题待攻克。

各试点公园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从祁连山到海南,从东北虎豹到大熊猫,五年来,覆盖了不同自然环境、多种珍稀物种的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吉林、海南等12个省份推进,试点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3%。面临第三方验收评估,各试点区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据各试点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目前试点任务基本完成,改革达到预期成效;大熊猫国家公园已完成《体制试点实施方案》规定的试点任务的90%,基本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评估意见整改方案》明确的36条整改措施已全部落实到位;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2019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估认定,试点任务完成优良率94.7%;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10个试点区中批复最晚,试点时间最短,成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

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林草局供图

祁连山国家公园。汪杰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表示,当前各试点区取得的进展成效,使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在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指导方针下,让公众清楚地看到了多种生态系统不仅保值,而且增值的发展趋势。

目前,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深入人心,政府主导、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国家公园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已初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政策、资金等支撑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等各类自然资源保护更加有力。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任重道远 多个难题待攻克

各试点区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仍有不少深层次困难、问题需逐步破解。如跨省区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多头申报、多部门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一些试点区移民搬迁、产业退出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难、进展慢。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刘艳玲表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人工林、水电站等现有开发项目退出难度较大,补偿费用大。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原19个保护地有近10亿的债务处置难。

跨地域、跨省区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不完善,也是多个试点区反映存在的问题。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地域的管理体制还未真正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整合难度大。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表示,目前已编制了《跨江西与福建省创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实施方案》,并与江西省林业局和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达成一致意见。他提出,为更好的实现武夷山脉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建议由国家林草局组建跨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 黄海 摄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唐华反映,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试点区的社区发展资金主要依靠企业经营收入,抗风险能力差。

对于试点区反映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建议,对于多生态系统经营管理,要制定多生态系统协调融合改进、治理的技术方案,更要结构合理,保值、增值。对于宝贵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要看住,也要管住它、提升它。

对于试点区移民搬迁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表示,在搬不走的情况下,收缩人类活动区,处理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公园建设应兼顾保护与发展,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一般来说,水电站的寿命周期为30年至50年,对于还未到期限的小水电站,可以考虑在其生命周期内,减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一定要立即退出。”

下一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组织第三方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任务完成情况开展评估验收,预计10月底前完成。今年,将细化国家公园体制顶层设计,完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国家公园设立规范、设立程序和发布方式,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研究提出第一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建议名单和储备名单。

(责编:丁亦鑫、李昉)

环保要闻